蔡澤接詔,立即會同駟車庶長與鹹陽內史,率領三萬餘徭役民眾趕修墓地。哈十八其時君王墓葬遠非後世皇帝那般宏大奢侈,隻是規模較大的一座墓室外加地麵一座陵園而已。祭祀宗廟則可葬後補建,無須同時動工。以戰國風習,秦昭王陵墓成“中”字形,中央墓室合“九五”之數:長九百步,寬五十步;東墓道長三百步,寬六十步;西墓道長百步,寬二十步;墓深十丈,中央墓室分三級台階達於正室;東墓道陳列殉葬臣僚與軍陣陶俑,西墓道與南北兩墓道陳列各種大型殉葬品;葬後地麵起一座土山,便是“陵”,陵外築砌一圈石牆,石坊為門,便成一座陵園。與後世相比,如此工程遠非浩大,但在戰國之世卻也是一等一的宏大陵墓了。秦人感念昭襄王大功,無分是否徭役之期,凡是田間無農活者竟一律湧來幫工,一座大墓陵園竟在月餘之間建得停當。行人署便依據老卜人卜定的葬期,向山東大小三十二個邦國一齊發出了國葬文告。秦王的國葬詔書也同時頒行朝野,都城鹹陽與各郡縣當即大肆舉哀,未及三日,秦國朝野便淹沒在一片白色汪洋之中。
冬至這日清晨,三萬白甲鐵騎隆隆開道,舉國朝臣與王族男女護衛著秦昭襄王的靈柩緩緩地出了鹹陽東門。東門外的沿途原野擠滿了秦國民眾,人們在清晨的寒風中肅然佇立,默默護送著這位大長秦人誌氣的威烈之王走向命運的盡頭。從鹹陽到芷陽的八十裏大道原野上,白茫茫黑壓壓人群連綿不絕,各種香案祭品擺成了無邊無際的長廊,老秦人捶胸頓足嚎啕長哭,伴著在風中斷續嗚咽的無數陶塤秦箏,彌漫出一種撼天動地的悲愴!
秦國靈柩大陣之後,便是山東六國、周王室以及二十餘諸侯國的各色與葬方陣逶迤尾隨,連綿旌旗白幡長達三十餘裏。這次,山東六國都派出了極為隆重的與葬使團,或太子或丞相做特使,一色的“百乘”車隊,一色的萬騎馬隊。百乘戰車拉著“貢”給秦昭襄王的殉葬禮品,萬騎馬隊則意味著與葬國對死者靈魂的隆重尊崇。在列國與葬使團中,韓國最為“顯赫”,韓桓惠王親自帶領一班大臣入秦,下葬之前全副衰絰,專程到秦昭王的宗廟靈位前隆重祭祀,今日自然也緊緊跟著秦昭王的靈車,引得列國特使人人側目。
這是春秋戰國之世最為講究的邦交禮儀——會葬。
無論如何征戰攻伐,但凡一國君主國葬,各國都要派出特使會葬,然隆重繁簡程度卻是因人因國大有不同。戰國初期,趙武靈王為其父趙肅侯國葬,中原大小諸侯悉數會葬,秦楚燕齊魏五大國各出百車萬騎,其餘小國車騎不等。葬儀之日,邯鄲郊野旌旗蔽日白幡如林人馬蕭蕭,號為戰國最大葬禮。此後百年不乏雄主謝世,如齊威王、秦惠王、楚威王、燕昭王、齊宣王、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然此等會葬大禮卻是未曾再現。
說到底,時也勢也。秦昭王之前,七大戰國尚在最後一波變法強國浪潮之中,攻殺征戰互有勝負,內政功業各見短長,天下遠未形成強弱定勢。其時秦國與山東六國的合縱連橫纏繞攻擊勢成水火,七國敵友倏忽無定,各國忙於實打實大爭,邦交來往與征戰恩怨盤根錯節,誰也沒精力應酬邦交虛禮,會葬禮儀自然也成虛文。哈十八然則經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秦國橫掃六國如卷席,一世奠定了一強對六弱的天下定勢:先大敗六國聯軍於河內;再將土地最廣袤潛力最大的楚國一舉擊跨,奪取彝陵、攻占郢都、設置南郡,逼楚國倉皇北遷,最有回旋餘地的一個大國終於成了二流戰國;然後強攻老底子最雄厚的魏國,捎帶侵消已經軟成了一攤爛泥的韓國,一舉奪取河東河內三十餘城,設河東河內兩郡,迫使魏國龜縮河南之地,終於也成了二流戰國;期間燕齊兩國六年興亡大戰,最終兩敗俱傷,一齊成了二流戰國;最後,秦結舉國之力與新崛起的最強大對手趙國大決,長平一戰三年,摧毀趙軍全部主力五十餘萬,牢牢占據上黨天險,若非秦國君臣歧見致白起憤然罷兵,秦軍完全可能一戰滅了趙國!原本已經孱弱的韓國,經長平大戰丟上黨、失宜陽與野王,更是滑入了三流戰國;至此,作為山東屏障的最強大趙國雖然依舊是山東最強,然卻與秦國再也無法對等抗衡了。秦國雖然也在長平大戰後兩敗於山東聯軍,但實力元氣卻遠未損傷,經秦昭襄王晚年勵精圖治,巴蜀變成了秦國又一個“陸海”,財貨民眾已經更為殷實。《哈十八免費txt下載》天下有識之士都看得明白:若非秦國大軍暫無一流名將擔綱,秦昭王也痛感後繼者乏力從而主動采取守勢,山東六國當真便是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