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1 / 2)

雖然在朝會遇到意料不到的反對,蒙驁卻始終沒有放棄來春起兵的謀劃。武安君白起時的秦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們一班老將自然也成了六國聞之變色的赫赫名將。然則白起死後,秦軍卻是連續三次大敗,不得不縮回函穀關采取守勢。此等奇恥大辱,非但一班老將怒火中燒,蒙驁更是耿耿與懷。畢竟蒙驁是上將軍,無論按照秦國傳統,還是按照秦國法度,連續三次大敗的將軍都是不赦之罪。雖說那三次大戰都是王命強令出兵,兵敗後沒有問罪於任何一員大將,而是秦昭王向朝野頒行罪己書承擔了全部戰敗之責,然敗仗終究是將軍們自己打的,心下卻是何安?蒙驁記得很清楚,在武安君與秦昭王發生歧見之時,他們一班大將都是站在武安君一邊的。但就心底裏說,當時一班久經戰陣的盛年老將都以為武安君是過分謹慎了。為此,他與王齕還私回鹹陽專門勸了武安君一次,主張不要與王命對抗,隻奉命出兵便是,以當時六國的渙散驚慌,獲勝當毫無疑義。武安君卻冷冰冰回道:“戰機在時不在勢。戰機一過,縱有強勢亦無勝機。趙國已成哀兵,舉國同心惟求玉石俱焚,為將者豈能不察!”兩人當時都沒有說話。出得鹹陽,王齕嘟噥了幾句:“甚說法?論兵還是論道?疏離戰陣太久了。”蒙驁素以穩健縝密著稱,與這位秦軍頭號猛將卻是至交,當時雖沒有呼應王齕,心下卻並不以為王齕有錯。《免費txt下載》蒙驁尚且如此,況乎一班馳騁征殺所向無敵的悍將?至於真正疏離戰陣的秦昭王,更是以為秦軍任何時候都可以對山東六國予取予奪!

正是因了廟堂君王與陣前大將的這種揮之不去的驕兵躁心,在武安君拒絕統兵出戰時,秦昭王竟聽從範雎舉薦,派出了誇誇大言的鄭安平將兵攻趙,結果是秦軍三萬銳士戰死,鄭安平率餘部兩萬降趙。消息傳來,舉國嘩然!秦軍將士怒斥鄭安平狗賊窩了秦軍,發誓報仇雪恥。由是,王陵慨然“被迫”出戰再攻趙國,結果又是兵亡五校,幾乎無法回師。第二次大敗,將軍們依然沒有清醒,反倒是求戰複仇之心更烈。王齕當即“被迫”代王陵為將,率大軍二十萬第三次攻趙,結果遭遇信陵君統領的五國救趙聯軍,導致秦軍前所未有的慘重敗績。至此,一班老將羞憤難當,竟嗷嗷吼叫著要做最後血戰!還得說秦昭王有過人處,三戰敗北頓時清醒,嚴令秦軍隻取守勢再不許出戰。漸漸平靜下來的一班大將們痛定思痛,這才對武安君把握戰機的洞察力與冷靜明徹的秉性佩服得五體投地,再沒有了輕躁之心。

雖則如此,秦軍將士的複仇之心卻是刻刻縈懷。

蒙驁與一班大將們對山東兵勢開始了認真揣摩,默默地厲兵秣馬,等待著複仇大戰的時機。三年後,也就是秦昭王風癱的前一年,蒙驁秘密上書請求對山東做試探性攻伐。旬日之後秦昭王秘密召見的蒙驁,一言不發地聽蒙驁將用兵方略陳述了整整一個時辰。秦昭王最後隻說了三句話:“久不用兵,滅國人將士誌氣也。然目下不宜大戰,隻輕兵奔襲周與三晉可也。若擅動大軍,休說老夫再度殺將。”蒙驁慨然應草,不配置輜重大營,一戰即回函穀關。第一戰,大將嬴摎統五萬鐵騎奔襲韓國,攻取陽城、負黍兩座城池,全殲韓軍步騎四萬。第二戰蒙驁親自將兵,以王齕王陵兩部精銳鐵騎為主力長途奔襲趙國,旬日攻下二十三座縣城,擊殺趙軍九萬後迅速回師。恰在此時,周王室分封的西周公不自量力,竟秘密聯絡殘存的二十多個小諸侯國,要會兵伊闕,切斷函穀關與新得陽城之間的通道.蒙驁得報搶先出動,派嬴摎再次統兵五萬突然進攻西周!兵臨城下萬弩齊發,這個西周公大為驚慌,立即出城頓首投降,獻出三十六座小城堡與三萬周人。這是第三戰,異乎尋常地順利。惟一的憾事,是散漫成性的三萬老周人入秦後不堪耕戰勞苦,竟於第二年大批東逃回東周,若非秦昭王嚴令不得阻攔追趕,這個東周焉能存到今日?第四戰,老將桓齕奔襲魏國,一舉攻占吳城,旋即回兵。

如此四戰雖戰戰皆勝,大大震懾了三晉,韓魏兩國向秦國稱臣納貢,天下第一次出現了罕見的“戰國臣服”。可是蒙驁與一班老將心中都非常清楚,此等小戰縱是再勝一百次,也抵不得武安君白起平生任何一戰!若不大舉東出,這一代老將就將永遠沒有了大報仇的機會。如今秦昭襄王方死,新君剛剛即位,秦國正需要一場大戰重新立威。從實力說,秦軍主力也已經再度飽滿為六十萬,此時不出,更待何時!

然則,以綱成君蔡澤為首的一班主政大臣卻是反對的。

蒙驁素來關注朝局,深知主政大臣們的反對有著紛繁複雜的原因。首要之點,便在新君無雄才,大臣們深恐大戰一開新君不能激發舉國之力,反而會生出無法預料的變局。其次,便是大臣們對包括蒙驁在內的一班老將的用兵才能的疑慮,雖則誰也不會公然說開,但這種疑慮卻是人人心知肚明的。惟其如此,大臣們彰明的理由便是秦國需要充實國力,目下大軍不宜輕動。就實說,秦川一場老霖雨,再加上隴西地震、秦王薨去,弄得秦國也確實有些狼狽。然則在蒙驁看來,這根本無損秦國元氣,所謂亂象完全是主政大臣們應變無方造成的!設若商君、張儀、樗裏疾、魏冄、範雎等任何一人主政,焉得在老秦王垂危之際措手不及?你蔡澤雖然沒有實際攝相,但終歸還是最高爵位的名義領政大臣,分明是計較自己丟失相權耿耿於懷而不做國事預謀,到頭來卻要以“大災未過,國葬未行”為理由反對出兵,當真豈有此理!老夫明明說得是來春出兵,與大災與國葬卻有何涉?難道老秦王要擱置一年不下葬麼?難道一年之中你等一班主政大臣連一場老霖雨災害都理不順麼?咄咄怪事!正因了如此等等想法,老蒙驁才在新君朝會上憤然指斥蔡澤。若不是新君突然發病,老蒙驁定然要與蔡澤將相失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