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6章 飯館(1 / 3)

推開大門進入飯館後,預料中積累了一個月的灰塵並不存在,飯館裏反而幹幹淨淨像是不久前才打掃了一樣。江瑜瞬間想起了馮老太,這老太太當初就很反對她放棄鐵飯碗做個體戶,沒想到竟然偷偷來打掃。

看來老太太和她一樣,都想讓爸媽辛辛苦苦一手打拚的飯館能繼續經營下去。

改革開放後,爸媽心思活絡想掙錢,一開始家裏窮沒本錢他們就從擺小食攤的小販做起。從家裏到縣城十多公裏不算太遠,縣城挺大的還是本市知名縣城,開放後發展更快速,夜晚的燈火越來越多。

不少體製工作的從事者,忙碌了一整天,到夜晚有了娛樂時間,喜歡一起在公園、舞廳跳跳舞,看電影等娛樂方式,有了玩的也少不了吃的,於是這周圍晚上漸漸有了不少小販擺食攤,爸媽這時就推著小車從賣大排檔燒烤和炒飯做起。

然後過上了白天打魚種地,夜晚擺攤忙碌又充實的生活。

最後爸媽花光了幾乎所有的積蓄,在縣城裏拖了關係才買到這間小店鋪。

然而飯館經營不到三個月,爸媽和她就出了車禍。

瑜茂飯館裏隻擺著四張桌子,由於起家是大排檔又加上爸媽喜歡邊做菜邊聽食客品談得熱鬧氣氛,因此飯館的廚房和其他飯館不一樣,飯館的廚房是半開式的。

飯館的廚房的後麵還有一間小屋子,用來放置廚房用具、主食材、座椅燒烤架等當雜貨房。

廚房裏一個大灶台,三個木炭爐,接了自來水水龍頭用水也非常方便。

燒熱灶台,燒木炭爐,清理食材,碗筷過一遍水等……江瑜和江鳴誌一起忙完做飯前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忙完後江瑜首先在大鐵鍋中蒸一鍋米飯預備著,米飯的周圍貼著鍋壁擺放十個紅薯用來給自己填肚子,然後準備夏日必備飲品冰鎮酸梅湯。

酸梅湯在不同人手裏,做的味道那是絕然不同,江瑜按照酸梅湯傳統熬法,要分別熬兩次。

除了原材料外酸梅湯的配比十分重要,若烏梅加太多,成湯酸澀口麻,甘草太多,藥味又太重。

江瑜將在市場上仔細挑選上好的烏梅、烏棗、陳皮、山楂、紅豆蔻、甘草用水衝洗一遍,然後放入大砂鍋中浸泡。至少浸泡三小時,長時間的浸泡能讓藥材裏的芳香物析出來。

在浸泡的這段時間裏,江瑜準備清湯。

她將殺好的一隻老母雞和一小部分的瘦豬肉,用開水燙後,放入砂鍋瓦罐裏,加水後,放正燃著的木炭爐上煮開,江瑜拿著小扇子在木炭爐的通風口扇風加大火力。

沒過多久雞湯上鼓著泡泡浮著褐色的浮沫,這一層浮沫是高溫燉煮肉後產生的一些血水浮在了表麵上,江瑜拿勺子去除浮沫,倒入秘製料酒加入蔥薑,隨後江瑜蓋上木炭爐底下的通風口,火勢變小了。

這時湯的表麵翻滾碎小水泡,隻需要保持小火慢煮熟就行。

煮清湯最重火候,火候過大就會煮成奶白色,而火候過小雖然鮮香但是味道較淡不濃鬱,江瑜牢記父親的話,嚴格的控製火候。

“不是有一鍋湯嗎,怎麼還要重新煮一鍋?”江鳴誌疑惑問。

“正在煮的是清湯,那鍋煮好的是高湯。”江瑜用最通俗的話解釋,“簡單來說,清湯可以直接喝,而高湯是用來調味的。”

湯要煮好同樣需要時間,趁著空閑,她開始煉豬油,江瑜買的肥肉,沒買出油率更高的豬板油,不僅僅是豬板油更貴更難搶,更多的是她需要豬油渣,香嘭嘭的豬油渣對於大多卻油水的人,誰都拒絕不了。

將肥肉去皮後,江瑜拿著刀利索又輕鬆地切成大小一致的小塊,倒入鍋中,然後加入一小碗水,江瑜額外地加入少許的生薑,少許的薑片能去腥增香,也不影響豬油本身的香味。

鍋中的水分漸漸蒸發,撲鼻的香味越發濃鬱,肥肉慢慢緊皺起來,白花花的肥肉逐漸轉變成焦黃色,江瑜用鍋鏟按壓肥肉,一股股清亮淡金色的豬油涓涓流出,油香四溢。

豬油在熱鍋裏滋啦滋啦作響,隻憑借酥香的聲音就讓人口中就不住分泌唾液。

一鍋豬油快要熬好了,那撲鼻的油香味彌漫了整個飯館,離得最近的江瑜受不了倒了一杯水,大口吞咽。

江鳴誌手不停地擦著嘴角就怕口水留了下來。

倏地飯館裏走進一個四十多歲的戴眼鏡的斯文男士,男士尋著香味而來,瞧見是江瑜在做飯時似乎有些驚訝也有些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