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認為,任何曆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曆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而三國中,形象最複雜、分歧最多的當屬曹CAO。從北宋的時候,人們談起曹CAO,就非常痛恨。到了《三國演義》裏麵,曹CAO更是被看作是一個謀權篡位的奸臣。那麼,曆史上的曹CAO究竟是一個什麼形象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用當代視角回顧三國史料,他心目中的曹CAO究竟是什麼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們講曹CAO,講三國是不可能不講曹CAO的,所謂三國就是魏蜀吳嘛,而魏的開國皇帝實際上是曹CAO。當然曹CAO在位的時候沒有稱帝,是他死了以後他兒子曹丕才稱帝,追認他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CAO是魏的實際上的開創者。曹CAO這個人在曆史上的名聲不太好,客氣的說法叫奸雄,不客氣的說法叫奸賊,但是魯迅先生說,曹CAO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CAO**,但非常佩服他。魯迅先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為曹CAO翻案的人,這樣一來對曹CAO就有了三種評價——英雄、奸雄、奸賊,那麼哪一個評價是準確的呢?
但是當我們弄清楚曹CAO的曆史形象的時候,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麼好弄清楚的。比方說,民間都說曹CAO奸,很多人不喜歡曹CAO。蘇東坡就講到,在北宋的時候,民間有很多講史的,就是說書的,說三國,一說到劉備失敗,聽眾就痛哭流涕;一說到曹CAO失敗了,大家拍手稱快。那麼說明至少在北宋的時候,曹CAO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那麼曹CAO為什麼不討人喜歡呢?他又幹了些什麼不討人喜歡的事呢?那麼也無非是三條:
一個是曹CAO這個人為人奸詐。但是這個不能算數,因為兵不厭詐嘛,打仗的人總是要詐它一詐的,不過你說敵人你就說他是奸詐狡猾,說自己就叫足智多謀,實際上一回事,兵不厭詐。
第二件事情呢說他篡漢。這個事情跟我們沒有關係,這個王朝的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姓劉呢,為什麼就不能姓曹呢?說這個姓曹的代替姓劉的就是奸,這個說不過去。
那麼最為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CAO說了這樣一句話: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老百姓討厭曹CAO。那麼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是事實,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那豈不是一樁冤案嗎;如果是冤案的話,我們豈不是就該給曹CAO平反嗎。那麼這個事情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曹CAO因為董卓要迫害他,曹CAO從京城裏逃出來,路過了他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呂伯奢,曹CAO到呂伯奢家裏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於是就發生了曹CAO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這個故事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說的是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和呂伯奢家裏的那些客人看見曹CAO帶著錢財很多,起了歹心,要搶劫曹CAO,而且拉走了他的馬,這個時候曹CAO起來拔出劍來把這些人殺了。這個叫做正當防衛。這個故事記載在什麼史書裏麵?在《魏書》裏,《魏書》是他們魏國人寫的史書,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為曹CAO是他們的太祖啊,那他們可能要給曹CAO打一個圓場,這個也很難講。
那麼第二個記載是說,曹CAO住在呂伯奢家裏麵聽見呂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鍋碗瓢盆,有聲音,曹CAO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緝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圖己”,把呂伯奢一家殺了。這個叫做誤殺。
第三個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說曹CAO懷疑呂伯奢的家裏人要害自己,然後把他們一家都殺了。殺了以後,曹CAO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們現在來看第三種情況,就算我們相信曹CAO是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也說了那句話,看看是個什麼樣的場景。是曹CAO懷疑這些人要害自己,當然這個疑心太重了一點,太過分了,然後把他一家人殺了。殺了以後發現是誤殺,然後淒愴曰,“淒愴”這兩個字很重要,就是殺錯了人,然後,唉,他也是很難過的,算了算了,寧肯我辜負別人,不可以別人辜負我啊。我們體察一下這個語境,曹CAO說這個話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了一個辯護。而到了《三國演義》裏麵他變成了理直氣壯,而且把“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前麵加了天下兩個字,這個就大不一樣了。曹CAO當時說這個話隻是就事論事,雖然我錯了,我錯殺了人家我對不起人家,我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隻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這裏麵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裏麵,而到了《三國演義》變成理直氣壯說我對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對不起我,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
所以曹CAO的奸險歹毒這一點,應該說是有疑問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國演義》的毛批還說了這樣的話,他說什麼呢,他說“此亦孟德之過人處也”。他說即便是這樣,這也是曹CAO比一般人不一樣的、超過我們的地方!他說為什麼呢,他說如果換了別人一定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的。他說換了別人都會這樣說,但是實際上怎麼樣呢?實際上他們幹的就是曹CAO的勾當,隻有曹CAO一個人坦率地說出了這個話。那麼也就是毛批認為,曹CAO雖然奸詐,但是奸詐裏麵也有坦誠,他至少敢把奸詐的話公開地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所以他說這是曹CAO超過其他人的地方,因為這個世界上偽君子實在是太多了。
奸詐當中有真誠,恰恰是曹CAOxing格的一個特征。曹CAO這個人是奸詐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也有坦誠的一麵,甚至有可愛的一麵。我們就來看看曹曹xing格當中矛盾的地方。
先說曹CAO的奸詐,最能體現曹CAO這個人奸詐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紹戰爭中發生的一件事。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第一次戰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戰,第二戰役是曹孫赤壁之戰,第三大戰役是孫劉彝陵之戰。曹CAO就是在官渡之戰以後奠定了他的曆史地位,這場戰爭打得非常地艱苦,非常地艱巨。當時兩軍對峙相持不下,而曹軍軍糧已經不多了,我們知道打仗拚什麼?除了拚勇敢、拚武器、拚實力以外,很重要的是拚糧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食這個仗是打不下去的,曹CAO這個時候實際上是快要斷糧了,一籌莫展。這個時候袁紹陣營裏麵有一個謀士叫做許攸的突然來投奔曹CAO,曹CAO聽說這個消息以後大喜過望,“跣足而出”。什麼叫跣足呢?就是光著腳,那麼曹CAO這個時候跣足而出迎接許攸是什麼原因,什麼意思,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叫做來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腳在幹什麼,一聽說許攸來了光著腳就往外跑,大喜過望;第二種可能是表示尊敬,因為古禮光腳是尊敬。我們知道曹CAO後來地位很高了以後,漢獻帝給了曹CAO一個特殊待遇,叫做帶劍鞋履上殿,叫“劍履上殿”,劍就是帶劍,你可以佩著劍去見皇帝,履就是穿鞋,這說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見皇帝的。能不能穿襪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襪而登席”,穿著襪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點一定要光腳。所以光腳可能是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