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搶救巴王(2 / 2)

當然,範受德不會傻到真的一路狂奔到閬中城,喊上守將後,再從閬中城一路狂奔而來。姑且不說範受德受了重傷,就是一個正常人,這一去一來,人累得半死不活不說,起碼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難道有別的辦法?有!範受德想到的這個好辦法,其實也是庹正執沒有明說而實指的辦法,那就是就近找到烽火台,利用烽火傳遞信息。

烽火報警,以不同數量的火光、煙、標誌物等傳遞戰事的危急程度和所需兵力等。那時,邊境線上,每隔一定距離都築有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烽火報警。見到烽火,各地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夜間預警,點燃幹燥的柴草並舉高,靠火光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點燃堆積的薪草,以濃煙示急,稱為“燧”。為了使嫋嫋升起的濃煙直而不彎,常以狼糞代替薪草,稱為“狼煙”。狼煙升起,接力點火,很快就會讓閬中城守將看見。

烽火傳信也有不足,姑且不說汙染環境,碰上下雨天,或者碰上大霧天,就發揮不了作用。還有,烽火不可亂點,“烽火戲諸侯”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西周末年,周幽王寵愛妃子褒姒,為博她一笑,多次點燃烽火台,各路諸侯帶兵前來,大呼上當。褒姒倒是逗笑了,可後來真有敵兵入侵,諸侯都不相信烽火,也不派兵來救。犬戎攻破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殺死幽王。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東遷,開始了東周時期。點烽火是一件神聖而慎之又慎的事情,亂點破壞的是天子的權威。在那個時代,隨著周天子權威的下降,整個社會開始出現失序和混亂,最終形成禮崩樂壞的局麵。

由於不知還有沒有劫匪,範受德沿途沒有向誰透露巴王受了重傷。在救兵未趕到之前,需要保密。

巴王這邊,庹正執也不會傻到原地等待救兵。

巴王被放在簡易製作的擔架上,中年漢子和一瘸一拐的鄂鼎武抬著擔架返回閬中城。

鄂鼎武對中年漢子說:“多謝壯士相救!”

震焎瞪了一眼鄂鼎武,好似在說,這兩人是敵是友還不知道,就你多嘴,誰讓你感謝的。

震焎突然說:“見到父王,還不下跪!”

中年漢子立即放下擔架,雙膝跪下:“草民拜見大王!”

中年漢子扯著小楊子的衣裳,示意跪下。小楊子卻不管這些禮節,直直地站立著,心想大王又怎樣,我又沒有加害你,我不怕,你又沒有撫養我,不得跪。

躺在擔架上的巴王發出痛苦的呻吟聲:“快起,免禮。”

是呀,如果讓中年漢子跪著,誰來抬擔架?又怎麼搶救巴王?震焎隻顧禮儀,沒有考慮到這一層。

救命要緊,庹正執扶起中年漢子:“壯士請起,我們繼續趕路。”

震焎仍用敵意的眼光看著中年漢子。

震焎按住流血受傷的右胸,邊走邊說:“兒臣沒有保護好父王,兒臣該死,兒臣無能,請父王放心,兒臣一定會討個公道,為父王報仇!”

巴王和太子經常出去私訪,官員已經司空見慣,到什麼地方去、帶了多少人去並不關心。百姓更是不在乎,隻要你沒穿官服,就是凡夫俗子,我心情好可以鳥你這個路人,心情不好鳥你這個路人還嫌浪費時間。這次出訪,巴王依舊沒有張揚,雖然算不上秘密行動,但王宮裏也隻有極少數高級別的官員知道。王宮禁地,戒備森嚴,想要刺殺巴王幾乎不可能。一旦離開王宮,刺殺就變得容易多了,這也是許多官員反對私訪的原因。

刺殺巴王,必須知曉巴王的行蹤。

是誰走漏的風聲呢?這個誰在宮裏的級別還不低。

巴王想不出來,庹正執也想不出來,震焎也想不出來。雖然想不出來,但都知道快意堂一定與宮裏的高官有關。

會不會與極力支持和鼓勵巴王微服私訪的大臣有關呢?對於私訪,庹正執是舉雙手讚成的,但庹正執不可能懷疑他自己。

巴王也在思考,在琢磨劫匪頭目的話,自言自語:“渠江流域發生的兩個大案,是本王下令鎮壓的,並且下達的是屠城令,三千多反賊全部處死,沒想到反賊中還有殘餘力量,渠江血案還有隱患。執行屠城令的是督易圖,提議屠城的是夕朝陽,不管怎樣,官方處置流民造反,是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怎麼是冤假錯案呢?”

庹正執立即說:“為了維護地區安全穩定,懲治渠江暴~亂,大王是正義之舉。但對於非正義的流民來說,他們就認為是冤案、錯案、血案,不要去計較劫匪的胡言亂語。”

渠江流域究竟發生了什麼?

兩個渠江血案震驚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