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教授,你好。我是上東日報的記者劉傳華。我聽脫州收役你能加了這一次的美食選秀活動的評審,我有一些問題想采訪一下,不知道謝教授你是不是願意接受我的采訪?”劉傳華看著坐在自己麵前的謝芳,很有職業禮貌地問。
對於現在用廣告把整個上東市都籠罩了的美食選秀活動,作為一名上東日記台柱式的記者如果再沒有感覺那就太失敗了。在這行打滾了十來年的劉傳華馬上就感覺到這個活動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所以當報社裏成立專‘門’的采訪組的時候,他就拚了命地擠了進去。當然,他的這種行為在報社的大部分的人看來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種活一般來說都是那些才剛進報社的年輕記者才會參加的,而劉傳華參加這樣的采訪無疑是自降身份,當然,劉傳華是不會這樣認為的。特別是在看到整個評委的組成的名單和與那個叫楊詩的美麗‘女’人談過之後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
在確定了采訪的方案之後,劉傳華把自己的第一個,采訪的對像就確定為謝芳。
看了看劉傳華,謝芳點了點頭,這本來就是宣傳計劃之中的一個環節,這一點楊詩早就跟她溝通過了。而從楊詩的那一句“暢所‘欲’言。的話之中她也明白自己接受采訪的時候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不過她早就做好了心理的準備了。
“可以,沒有任何的問題。”謝芳說。
聽到謝芳點頭,劉傳華的心裏也鬆了一口氣,他雖然猜得出來楊詩應該已經和謝芳提前‘交’流過了,便是他還是有一點擔心事情臨‘門’一腳的時候會出現問題。
攤開自己帶來的采並本,劉傳華開始了第一個問題:“謝教授是美食方麵的專家,我想問的喜一個問題就是在你看來,美食的第一個要求是什麼?”
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謝芳作為一名在這方麵有權威地位的教授當然早就形成自己的獨立的觀點,所以劉傳華的提問網一結束,她就說:“在我看來,美食的第一個要務就是食材必須是新鮮的。食物,是用來吃的,如果這食物不新鮮,又怎麼可能會做得出來好吃的東西?。
劉傳華當然不是這方麵的專家,不過作為一名有著豐富經驗的記者。他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應該怎麼樣去問問題,他點了點頭,說:“那謝教授你能不能舉一個例子?”
“沒有問題。最突然的例子就是海鮮,比如說魚和蝦還有蟹,這類的食物,我們很難想象如果它們是不新鮮的味道會怎麼樣,對不對?一條蝦、一隻蟹,如果是打上來四五天了,你還會願意去吃它麼?”謝芳的語氣稍稍地高了起來。
劉傳華點了點頭,說:“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冰鮮方麵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弈式,在你看來這樣的技術能不能保證食物的新鮮呢?”
想了一下,謝芳說:“不可否認。這種技術的出現對於食物的保存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它為長途的食物運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如果想吃到最新鮮的食物,那我想這種技術還是不可能滿足人們的要求。這就是說為什麼在沿海地方才能吃到最正宗的食物的原因了。而且據我所知,就算是現在冰鮮的技術已經出現,並且在大量的運用。但是那些最貴的海鮮等等還是指活的,而不是經過冰鮮的,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了隻有活的才是最好吃的。所以說。在食材方麵來說。這新鮮二字就足以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
“我記得我們有一首很有名的詩歌,其中的兩句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當年楊貴妃想吃荔枝,動用的是最快的八百裏加急從嶺南日夜不停地往京城裏送。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揭示出國家敗亡的原因,但是從美食的角度來看,這恰好說明了古人早就注意到了這荔枝是得最新鮮的時候吃才行。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著重點就在於這個新鮮兩字上啊!”
劉傳華一邊飛快地采訪本上記錄著,心裏則同時暗暗點頭,謝芳不愧是這方麵的專家,有理論有例子。還能在古詩裏找出幾句來加以引用。無論是理論‘性’或者是生動‘性’都很過硬,而且說得又深入淺出,別人一看就明白,正是報紙所需要的東西。
對於記者來說,他們是不需耍那些艱深的理論的,他們需要的正是那些有趣味‘性’的東西,所以當們采訪到那些不為一般人所熟知的理論之後。他們就得自己找一些例子來進行說明,盡可能地起辦法來讓這些東西變得有趣,但是由於記者往往不是專業人士,他們在進行這一項工作的時候就會很頭疼,這也是記者最頭疼的人物。但是現在劉傳華馬上就放下心來了。謝芳所說的一切稍微地整理一下就可以直接用到專訪
。
“依照謝教授真的理論。那麼在煮食物的時以幾二是就必須盡可能地保持食物的新鮮度。”劉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