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孩兒與老爹上街見到櫥窗中哈利·波特的魔法帽,立馬提出購買,老爹不肯,小兒於是扯開喉嚨耍無賴。若是老爹硬下心腸一走了之,小兒一麵指縫中偷看,一麵假裝聲嘶力竭直至老爹銷聲匿跡,確認所求無果時,隻好作罷,滿臉鼻涕灰溜溜地回家。沒想到家中有套新買的《櫻桃小丸子》,喜笑顏開,早把魔法帽一事扔到九霄雲外。
藍孩兒與老爹上街見到櫥窗中哈利·波特魔法帽,佇立不行雙目注視,老爹在前催促,小兒口應腿不應,待老爹走回跟前,問:“爹,最近我表現如何?”“你是否說過表現好是有獎勵的?”“那你覺得這個魔法帽怎麼樣?”待到老爹醒悟,施以緩兵之計,推脫今日囊中空空不便購買,容後再說。小兒回家後半月內一言不發,舉座皆慌,老爹這才反應過來,魔法帽一事其實並未了結。
黃孩兒與老爹上街見到櫥窗中哈利·波特魔法帽,會說:“老爸,買一個。”“我們同學都有,不買下回你參加家長會的話,很沒麵子啊!”“沒錢?你剛才偷偷買煙都給我看見了,你不買,回家我就把這事兒告訴我媽。”老爹若走,小孩不哭不鬧,靜坐櫥窗前,直到老爹回頭找他,雙手投降。若老爹不予理睬,回到家中再迂回進攻老爹的爹和娘,反正要直到魔法帽到手方才善罷甘休。
綠孩兒與老爹上街見到櫥窗中哈利·波特魔法帽,步法仍舊中規中矩,見到他人手中有,麵不改色心不跳,仍舊一副“不羨鴛鴦不羨仙”的表情,連要求也不願向老爹去提。
現在,問問你自己,你自己可能是傾向於哪種呢?這種買玩具時的招數和反應上的巨大差異,從來沒人去教,一切都是那樣的渾然天成。如果你生活在見了鹹菜夾窩窩頭都流口水的年代,溫飽成憂,遑論玩具,那就請你仔細思索這四種性格的人麵對自己內心欲求時的反應是什麼。
我相信性格是天生的。有不少專業人士可能並不同意,那也許是因為當他們在使用“性格”詞彙時,與我的定義不相同。他們也許更習慣把個人發展的一生界定為“性格”。他們認為後天的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會對個人性格起到絕對作用。而在FPAR性格色彩中,“性格”是天生的,所謂“性格”就是“原本的我”;“個性”是後天的,所謂“個性”就是“現在的我”。
關注“現在的我”,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如何成為現在的我”以及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主觀上,個性與自我修煉密切相關,而個性修煉的至高境界與道家文化中陰陽平衡的思想同出一轍。“個性修煉”意味著需要我們發揮自己獨特的強勢,逐漸去除自身的一些盲點和局限。同樣要求我們欣賞別人的性格色彩,並自願地運用他們的優勢完善我們自己。
有人時常抱怨“上天不公”,然而至少在一點上,老天爺無比公平,那就是當賦予你性格時,一定是將性格本色中的力量和局限同時給你。我們每個人無法為自己天生的性格負責,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個性負責。
對於“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向來,我敬而遠之。果真如此,如前所述性格是天生,那豈非意味著天生下來命運已定?故此,FPAR性格色彩更強調不是“性格決定命運”,而是“個性決定命運”。
“行為”與“動機”
FPAR性格色彩與其他性格分析係統的表麵差別,是分類的符號不同,然而真正的核心差異是:每種性格色彩內部都有一個核心動機。所謂動機就是“為什麼做”,而所有在外的行為隻是“做什麼”。知道“為什麼做”比“做什麼”要重要得多。換句話來講,我們要探尋的是人類行為背後的根源,而非僅看到表象就心滿意足地以為都懂了。
動機就是“為什麼做”,行為就是“做什麼”。
*不同的行為背後有不同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