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ricebowlhillincident,
1944:report
文件整理編號:ptyx-722-8936745-42213-wwn
以下是事件發生當時同××鎮立××國民學校四年級乙班責任教師岡持節子(26歲)麵談的記錄。使用錄音磁帶。關於此次麵談的附帶資料索取編號為ptyx-722-sq-118~122。
①舊日本軍銜,陸軍下士。
發問者羅伯特·奧康涅魯少尉所感:
記得時間大約是上午十點剛過,天空很高很高的上方出現銀色的光閃。很鮮亮的銀色,閃閃耀眼。是的,確確實實是金屬反射的光。那光閃用相當長的時間從東向西緩緩劃過天空。我們估計是b29。它正好位於我們的頭頂,必須使勁揚頭才能看見。天空藍藍的,萬裏無雲,那光非常非常耀眼,能看見的,隻是類似銀色鋁合金片那樣的閃亮。
但不管怎樣,它是位於很高的上空,高得看不見形狀。這就是說,對方也看不見我們。所以不存在遭受攻擊的危險,不必擔心天上掉下炸彈。這樣的深山密林,即便扔下炸彈也什麼用都沒有。我們猜想,飛機不是在前去空襲哪座大城市的途中,就是已空襲完畢返航。所以,看到飛機後我們也沒怎麼警惕,照樣走路。倒不如說為那光閃的美麗所打動。
——根據軍方記錄,不存在那一時刻即1944年11月7日上午10時左右美軍轟炸機或其他飛機飛經該地區上空的事實。
可是我和那裏的十六個孩子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全都以為那是b29。在那之前我們也見過幾次b29編隊飛行,再說除了b29沒有什麼飛機能飛那麼高。縣內倒是有小型航空基地,有時也能看見日本飛機,但都很小,飛不了那麼高。況且飛機鋁合金的閃光方式同別的金屬不一樣,而用鋁合金製造的飛機隻有b29。隻是看上去不是大型編隊,僅有一架單飛,這讓我們覺得有點兒蹊蹺。
——你是本地人麼?
不是。我出生於廣島,一九四一年結婚,婚後來到本地。丈夫也當老師,在本縣中學教音樂,四三年應征入伍,四五年六月參加呂宋島戰役,戰死了。聽說在馬尼拉市近郊為火藥庫站崗時受到美軍炮擊,起火爆炸死的。沒有孩子。
——那時你帶領的年級的兒童一共多少人?
男女總共十六名,除去請病假的兩名,這就是年級的全體人員。男生八名,女生八名。其中五名是從東京疏散來的孩子。
我們是去野外實習,早上九點帶著水筒和飯盒離開學校。說是野外實習,其實也沒什麼特別要學的。主要目的是進山采蘑菇和能吃的山菜之類。我們居住的一帶是農村,糧食還不至於怎麼困難,但食物絕對算不上充分。而強製性交納的份額又不敢馬虎,除了少部分人,大家都處於慢性饑餓狀態。
所以,也鼓勵孩子們去哪裏尋找食物。非常時期,學習無從談起。那種“野外實習”是當時大家經常做的。學校四周自然條件好,適於“野外實習”的場所到處都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算是幸運的。城裏人全都忍饑挨餓。當時來自台灣和大陸的補給已徹底切斷,城市裏缺糧缺燃料,情況相當嚴重。
——班上有五個從東京疏散來的兒童,本地孩子同他們相處得好麼?
就我的班來說,總的情形我想還算順利的。當然,畢竟一個是鄉下一個是東京中心,成長環境截然不同。使用的話語不一樣,身上的衣著也不一樣。本地孩子大半是貧苦農民子女,東京來的則多是公司職員或官僚家庭的孩子。因此很難說孩子們能互相理解。
尤其剛開始的時候,兩夥孩子之間總有一種別別扭扭的氣氛。倒不是發生吵架或欺負誰那樣的事,隻是不曉得對方在想什麼。所以本地孩子隻跟本地孩子、東京孩子隻跟東京孩子在一起。但兩個來月一過,相互之間就混熟了。孩子們一旦一起玩得入迷,文化和環境的隔閡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請盡可能詳細地說一下那天你領孩子們去的場所。
那是一座我們常去野遊的一座山。山圓圓的,像扣著的木碗,我們一般叫它“木碗山”。山不怎麼陡,誰爬都不費力,從學校往西走不遠就到。爬到山頂,以孩子們的腿腳大約要兩個小時。途中在樹林裏采蘑菇,簡單吃個盒飯。較之在課堂上學習,孩子們更高興這類“野外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