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全民讀書的世界,評價一位作家與一部文學作品最有效的手段,便是看讀者會不會買賬。
在交流會開幕之後的兩個月時間內,每一位參加交流會的作家都將根據自己在交流會上展示的大綱推出自己的新作,在兩個月之後,這部新作的全球銷量,便將以最終結果的百分之四十的比例計入總分。
連續五屆的三國文學交流會,每一屆都會湧現不少的經典作品。可以想見,有資格參加這個交流會的作家,在本國內都是絕對的文壇天才,這樣的文人幾乎傾盡所有靈感,為自己和國家的榮譽,盡全力寫出的一部作品,怎麼可能會不出彩?
因此,每一屆三國文學交流會,不僅對於各國文人來說是掙得榮譽的好機會,對於所有喜歡看書的讀者來說,也著實是一次難得的福音。
在交流會的三個環節全部進展完畢之後,便是按照三個環節積累的總分評定名次,這個名次不僅有個人的,還有三個國家的排名。
按照慣例,每一屆交流會上各國都會派出三至五名作家,這些作家在最後每人都會有自己的成績,而各國代表成績相加的總分,便是評定這一屆文學交流會中三國名次的標準。
三國文學交流會每十年一屆,無論是榮譽還是恥辱,每一屆的結果都將持續十年,而且不僅局限於個人榮辱,還與國家榮辱息息相關,僅這一點,就容不得各國政府和文壇大家們不去重視。
三國文學交流會的規則已經盡量做到了公平公正,畢竟是三國政府聯合舉辦的盛會,其公正性也被全球認可,隻是陸然在細讀其流程及規則時,卻發現這個交流會終究是有些有失偏頗的。
第一屆三國文學交流會成立的時候全球整體態勢還是有些混亂的,不少國家都被卷入了戰爭之中,三大強國雖然未曾參與,但難免還是受到了一些波及,就是因為這樣的波及,當時的華國相比於M國和Y國就隱隱有些勢弱,在那樣的大環境下誕生的三國文學交流會,最初的規則便是傾向於勢大的M國和Y國的,對於華國就有些不太公平。
這個不公平的體現便是,三國文學交流會上要求的通用語言,是英語。
英語是M國和Y國的母語,卻並非華國的母語,而且向來作為三大強國之一的華國,也一直驕傲的堅守著自己本國的文化,從來沒有大肆宣揚過他國的語言,盡管世界上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人的確是占了絕大部分。
可以想見,在其他兩國隻以文學上的才華為標準來挑選參加交流會的人選時,華國這邊還必須要加上一個條件,那就是精通英語,而即使是精通了,又怎麼能比得上其他兩國從小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作家呢?
這就是華國曆屆文學交流會上表現總體不佳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