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軍統梟雄——康澤(1)(2 / 3)

對於新組織的名稱,康澤主張叫“複興社”,賀衷寒主張用“力行社”,酆悌主張稱“救亡社”,康澤起草的紀律條例和所提的名稱建議都得到了蔣介石的首肯,結果新組織就定名為“中華民族複興社”,簡稱“複興社”。

1932年3月初,複興社在南京正式成立。蔣介石親自主持了成立大會。會議選出康澤等9人為複興社中央幹事會幹事,蔣介石指定滕傑為書記,康澤任宣傳處處長。

蔣介石非常信任康澤,常說康澤是他的高參,他經常就某個問題征求其得意門生康澤的看法,但對康言的采納與拒絕,則視情而定。當時,康澤的軍校第六期同學楊周熙在軍政部交通研究所當隊長,他寫了《三民主義之法西斯化》一書,呈送給蔣介石,蔣介石讓康澤審查此書。康澤通過與楊的接觸,認為此人不足取,便向校長彙報楊是想搞投機。但是蔣介石並沒有采納,而是把書名中“法西斯化”四個字改為“複興運動”,使書名變成《三民主義之複興運動》,書中內容照舊,便同意該書出版。蔣介石不但批準楊周熙參加了複興社,還指派他到德國和意大利去考察。

康澤作為複興社的宣傳處長,竭盡全力為蔣介石搖旗呐喊。4月初,蔣介石在一次會議上拿出一紙條,上寫“攘外必先安內,安內必先剿匪”,然後說“你們就根據這作宣傳”。並指令康澤寫個宣傳提綱。康澤反複揣度校長的心理,並按紙條上寫的原則,寫了一份有16條內容的宣傳提綱。他向蔣介石口述所擬的宣傳提綱,蔣介石聽後十分滿意,當場拍板定稿。宣傳處是複興社的喉舌,康澤自然十分重視報紙宣傳。南京在《建業日報》原為軍校調查科陳奠南等人所辦,1931年由於債台高壘,陳找到康澤,希望他能接辦。

在醞釀成立複興社時,康澤曾向蔣介石提及此事。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後,在奉化溪口寫了個條子給康澤,叫他在上海浙江興業銀行周守梅處領取3000元。康澤領到此款後,就接收了《建業日報》,以此為基礎,開始籌辦《中國日報》。1932年1月1日,《中國日報》創刊,康澤擔任報社社長。3月初複興社成立後,該報即轉為複興社的機關報。

複興社成立時,南京有270多名失業的軍校生在軍校畢業生調查處登記,經蔣介石批準,設立了“特別研究班”,專門對這批人進行短期訓練和考核,然後再委派工作,康澤被任命為研究班主任,負責此項工作的實施,該班以南京明瓦廊軍委會政訓處為班址,訓練期為3個月,蔣介石對此很重視,每星期都到研究班訓話一次,一些社會名流也經常來講演。該班在康澤的主持下,主要向學員灌輸“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理論,培養學生無條件服從命令,絕對效忠蔣介石。該研究班期滿後,學員被分配到《中國日報》、南京地區軍事學校、豫鄂皖三省“剿總”政訓處、厚生消費合作社等單位工作,成為一批忠蔣反共的骨幹分子。

複興社成立初始,經蔣介石批準,還成立了兩個外圍組織,即“革命青年同誌會”和“革命軍人同誌會”。“革命青年同誌會”的發展對象是普通學校學生,由康澤擔任該會書記。由於他竭力效忠蔣介石,因而受到蔣介石的提攜,1937年9月至1938年4月,康澤曾提任第五任複興社中央常務幹事會書記長。

1933年7月,蔣介石在南昌開辦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駐贛暑期研究班,康澤再次出任研究班主任。其學生來源為軍校1至7期的失業軍官和少數大中專學校的失學青年。康澤在任期間,身穿一套士兵服裝,腰紮一根窄皮帶,腳蹬一雙草鞋,腰間掛一支左輪手槍,經常與學員進行交談。不久,軍校駐贛暑期研究班改名為軍校特別研究班。

此外,赴德國、意大利考察歸來的楊周熙上呈蔣介石一個考察報告,建立模仿納粹黨衛軍的組織、編製、裝備,搞一支“別動隊”。而康澤正奉蔣介石之命,準備成立一個“特務警察隊”,蔣介石就把考察報告交給他作參考。於是,康澤呈報蔣介石批準,正式采用了“別動隊”名稱。

複興社的五人團之一、別動隊魁首、蔣介石的高參;他積極反共,死心塌地為蔣介石獨裁政權用力賣命,被蔣介石看作青年精英而受重用

1933年10月3日,軍委會別動隊在廬山成立,康澤就任別動隊總隊長。這是一支反動的特務武裝部隊,人員全部出自軍校特別研究班。總隊部設參謀、指導、總務等組,下轄三個大隊。大隊相當於營的編製,轄三個中隊,中隊轄三個區隊,區隊轄三個分隊。各中隊的第一區隊是便衣隊,身著便衣,持特務證,可優先搭乘一切公私車輛,出入各種娛樂場所,並可調用指揮當地一個連的兵力。別動成員分隊員和預備隊員兩種,隊員是軍校畢業生,預備隊員為部隊保送受訓的軍士。大隊和中隊都設有指導員,負責政治教育和對外工作。中隊以上幹部大多數是複興社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