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你認識自己的寶貝嗎?(1)(1 / 1)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

越來越多的家長會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然而細想之下,不免有些疑慮: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大都是趨同的,但是孩子卻是完全不同的個體。每個孩子都個性十足,有著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性格,能力與氣質差異明顯。適合A寶貝的成長計劃照搬到B寶寶身上,可能會有完全相左的結果。

培養寶寶的第一步,就是先認識寶寶。

01小寶寶的分離焦慮從何而來?

每年9月,很多家有“小寶”的家長們都會比較痛苦。因為小寶貝們到了入園的年齡,要離開家長的嗬護,從家庭走向社會,從親人走向老師,從“眾星捧月”的家庭生活過渡到麵臨競爭和協作的“集體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們在情感和生活上會感覺到不適應,這其實是寶寶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次挑戰。有的寶寶可以順利過關,而更多的寶寶會出現“分離焦慮”傾向。

陽陽是一個3歲10個月大的小男孩,長得很可愛,就是有點兒羞澀。從陽陽的身上,我看到了目前大多數“6+1”環境下成長的中國孩子的縮影。從小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六位家長共同嗬護著的陽陽從走進學校大門的那一刻起,就像小猴子一樣緊緊地攀在媽媽身上,雙手摟著媽媽的脖子,埋在媽媽懷裏的小腦袋不時地探出來看看我們這些身穿校服的老師。

陽陽的媽媽很不好意思,因為接下來我們要為陽陽進行大約半小時的《兒童發展評價問卷》的測試。這個測評是在陌生環境下,由陌生的老師與孩子一對一地進行的關於智力結構與能力方麵的專項測試。測試時間是提前預約的。

陽陽不願和媽媽分開,也不配合老師做題,讓媽媽很著急。

“陽陽,聽話,跟老師去做一個測評,媽媽在外麵等你!”陽陽媽媽說。

“不嘛,我要回家!”陽陽警惕地看著我,情緒立即焦躁起來。

我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撫,“你真的要回家嗎?咱們遊戲室有很多小朋友正在玩工具組和托馬斯小火車,你不想去看看嗎?”

小家夥扭過臉看了眼,然後再次把頭埋在媽媽的懷裏。

我笑了,悄悄示意陽陽媽媽抱著陽陽來到遊戲活動室,這裏已經有七八位小朋友正在專業思維訓練老師的帶領下做遊戲,每個孩子都在獨立操作手上的遊戲材料,身邊都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

孩子的世界有一種無形的感召力,陽陽果然很快就被吸引了,從媽媽懷裏溜了出來,牽著媽媽的手去拿玩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