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你認識自己的寶貝嗎?(2)(1 / 1)

非常遺憾的是,自始至終,陽陽必須在媽媽的陪伴下才能安靜地玩一會兒,如果媽媽要起身離開,或者目光暫時沒有關注到他,他就立即哼唧起來表示抗議。

看到陽陽表現出來的“分離焦慮”傾向,我決定和家長商量調整一下節奏,先不強迫孩子做思維能力的測評,而是先讓他適應環境,在媽媽的陪伴下在遊戲室裏自由活動。

對於一個平時對家長有很強依賴心理的寶寶來說,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以及帶有挑戰性的題目都會給他帶來無形的壓力,所以選擇“躲避”也是陽陽比較正常的反應。在這個階段,我們要給他充分自由的空間,讓他自己調試,逐漸適應新的氛圍。

“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親人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不僅表現在入園的時候,其實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早在孩子七八個月大的時候,當最親近的人從他們的視線中消失,他們就會立刻不安起來。“媽媽在哪裏?我要找媽媽!”隨即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不吃、不喝、不玩,不聽老師的指令,不參與群體活動。不僅如此,長時間焦慮還會引起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生理反應,甚至使孩子抵抗力下降。

如此一來,不僅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更會降低孩子的智力。因此,在早期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對於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培養其能力十分關鍵。

很快,給陽陽預約的測評時間過去了。

恰逢這天是母親節,校區安排的親子活動也準時開始了。

寶爸、寶媽們帶著各自的寶寶開始和老師們一起做遊戲了。寶寶們自己動手製作各種材料裝扮自己的媽媽,一家人齊上陣比賽智力、體力與協作配合意識,每個家庭都玩得很開心。

在這個過程中,我暗示主持人多給陽陽一些機會。漸漸地,陽陽開始活躍起來,他的手舉得老高,也能走到場地中央清晰地講出自己的想法,看到很多小朋友和家長給他鼓掌,他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色。

一個小時的親子活動結束了,當所有小朋友和家長離開以後,我讓陽陽媽媽以上洗手間的名義回避了。教室裏隻有陽陽一個人拿著小木錘在敲打積木,他一邊敲、一邊說著:“我要給媽媽造別墅。”

“陽陽真棒!”我走過去跟他一樣坐在地上,拿著測評材料說,“跟姐姐做個遊戲吧!”

他頭也不抬依舊忙著手裏的活兒,並沒有明顯的拒絕的意思,但很顯然也沒有產生多少興趣。

我開始以情景引入的方式將測評題目說給他聽,同時在每道題目之前都加上一些鼓勵的話,“陽陽真棒,請陽陽來幫姐姐想一想,這個遊戲怎麼做,好不好?”

在這樣的鼓勵下,他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我手中的測試題本上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