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你認識自己的寶貝嗎?(4)(1 / 1)

像陽陽這樣的孩子真的很多,在“6+1”的成長環境中,由老人或保姆帶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不僅僅是小女孩,就是小男孩性格都比較內向,喜歡黏媽媽,是媽媽甩不掉的小尾巴,離開媽媽就會眼淚汪汪一副小可憐的模樣,讓人心疼。

想讓孩子獨立,媽媽自己首先要堅強起來。

陽陽缺乏獨立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家人過度的保護與寵愛。與其說孩子有“分離焦慮”,不如說是家長“不忍與孩子分離”。孩子的任何一個小願望,在他說出口之前,爸爸媽媽已經幫他完成了。比如,陽陽的餅幹掉在地上,我看到他已經有彎腰去撿的意識,可是媽媽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先撿了起來,掉在地上的餅幹渣一點兒一點兒散落在各處,媽媽小心翼翼無一遺漏地撿起來放在垃圾筒裏。其實這些如果讓陽陽自己來做,不僅可以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生活習慣,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小肌肉精細動作的發展。但家長的過度保護使孩子的能力、膽量、獨立意識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其實,生活中的培養機會對於孩子來說更重要也更實效。做堅強的父母,多給孩子提供自我鍛煉的機會,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

02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萌萌是一個3歲零兩個月的小姑娘,長得很可愛,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漂亮極了。在我們的思維學校裏,每個老師都很喜歡她。

萌萌的媽媽是一家教育類雜誌的資深編輯,應該說她比一般的家長更有條件接觸到最新、最時尚的教育理念和相關資訊,從中獲得一些技巧。然而任憑她想盡各種辦法,都不能讓萌萌變得開朗、快樂起來。

在萌萌媽媽看來,萌萌最大的問題就是內向、心思重。原因似乎很簡單,因為在她兩歲的時候,爸爸和媽媽就離婚了。

家長離婚的初衷,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空間,因為夫妻間的矛盾不能調和,經常冷戰或是爭吵都會影響家庭氣氛。

爸爸媽媽離婚後,萌萌跟媽媽一起生活。

離婚以後的日子雖然平靜了許多,但這樣的變故依然不可避免地給孩子留下了陰影。

萌萌媽媽告訴我,有一次她生病了,整個房間裏靜悄悄的沒有半點兒聲音。舅舅來看望她們,發現萌萌一個人藏在房間的角落裏哭,舅舅問她為什麼哭,那時還不到3歲的萌萌說:“如果媽媽死了,我怎麼辦?”

一米八幾的大男人聞言無語,眼睛瞬間濕潤了。

我聽了,心裏也極難過。

離婚對於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影響到底有多大?我無從考證,但是萌萌確實比同齡的孩子敏感、膽小。在課堂上,她很聽話,但卻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互動;下課了,遊戲時間,她也不願跟別人一起玩。更多的時候,她喜歡靜靜地待在角落裏。

同時,她很懼怕異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