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龍媽媽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我又接到了孟孟爺爺的電話。孟孟是本次比賽的冠軍,也就是媒體報道中的“全才兒童”。圍棋、鋼琴、國畫、英語、思維甚至是拉丁舞,他樣樣都會。他每周報的學習班時間,比大人的40小時工作時間還要長。每天像趕場一樣奔波於各種培訓機構,很辛苦,但他很懂事。記者問他是否羨慕別的小朋友有更多玩的時間,他會說“現在少玩一點兒,多學點兒東西,以後長大了就可少吃苦”,臉上是一副小大人的表情。
這一次獲獎,孟孟爺爺帶著小孫子還未回到上海,就已經把喜訊傳了回去。孟孟所在的幼兒園更是把孟孟奪冠當成一件大事,在幼兒園裏早早地貼上了喜報,拉起了橫幅,要給孟孟開慶功會。爺爺打電話來說,他在報上看到本次比賽的報道寫的是孟孟等三位小朋友獲得了前三名,並沒有明確寫出三位小朋友的名次和順序——意思是從報道上看不出孟孟是第一名。
其實這並不是失誤,隻是記者在報道時,特意沒有強調名次,而更關注孩子們的參與情況和活動本身的意義。
就因為這樣,令孟孟的爺爺大為惱火,要求重新報道或者他們自己出錢重新刊一篇稿子。
一場比賽,不僅是孩子們的比拚,而且更多地透露了家長們的心態。
不管是冠以“天才兒童”稱呼的奕龍,還是“全才兒童”的代表孟孟,都令我心疼,因為在漂亮的光環下,家長的心態其實並不平和,他們把自己的想法下意識地加到了孩子身上,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很多時候,家長都無法承受挫折,那還如何教育孩子呢?
這場比賽,有人嚐到了勝利的喜悅,有人體會到了出局的悵然。但其實我們仔細觀察孩子的表現,會發現落選的孩子們雖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績,但他們並沒有為此而難過,他們很快就能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去玩了,而且玩得很開心。心裏失落,經受不了挫折的其實是大人,孩子們甚至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開心。家長的不愉快情緒會很快地傳染孩子,給他們造成影響。
你想讓自己的寶寶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是最好的榜樣!
03不要將學習成績不好歸咎為學習態度不端正
蕭蕭的爸爸是IT精英,媽媽是精算師,在他們的預想中,孩子應該有良好的數學基因,邏輯思維能力應該非常出眾。然而讓他們失望的是,蕭蕭恰恰在“數”的能力方麵相對較弱。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爸爸媽媽不能接受,於是對孩子進行強製性的訓練:他們在孩子的房間裏貼滿數字,隻要孩子一睜開眼睛,就教他認數字、做運算、背口訣……但事與願違,他們所做的一切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蕭蕭對數字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心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