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我又換了一種方式,告訴他這組數字是從6~10,中間少了一個7。
這樣他也能很快把數字記住,而且即使過了一會兒也不會忘記。
後來我們又做了一些數字類的遊戲,蕭蕭興趣盎然,除了我教給他的幾種特征以外,他還會自己找規律,什麼它們是連著的(指相鄰數);前幾個數相加等於最後一個數;它們其中都有0;都有2;都有單數。
整個測試做完,不用我跟蕭蕭的爸媽過多解釋,他們已經知道不是孩子不喜歡數學,也不是孩子學習態度不好,更不是孩子智力有缺陷,而是自己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障礙和困難,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尋找更好的方法來調整,而不能隻看結果,把學習效果的好壞歸咎於學習態度的好壞。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習慣性地把學習成績、學習效果不好的原因,歸咎於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比如在課堂上,某個小朋友不注意聽講,動動小手,踢踢前邊座位小朋友的椅子,或是玩玩橡皮……我們就會說:“瞧,某某注意力不集中,又做小動作了。”
其實這隻是孩子的一種自我調節。真正的原因還在於能力的偏差,他不能從課堂學習—探究題目—思考答案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和滿足。因為他不能完成這個過程,自然也就覺得沒有意思。
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並不是態度而大多是能力和方法,做家長的,需要細心觀察,需要懂得從現象看到本質,這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成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