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安置和揚名(1 / 2)

第二天一早,李安就按著自己早就計劃好的,安置他帶的流民。有家的選出來一百戶,然後根據村落的大小再搭配若幹沒家的男人、女人,這些人組成一個屯,選好一個合適的廢棄村莊,安頓下去。這些有家的人,有親人在身邊,有著牽掛,不容易再起反叛之心。有他們居中牽袢那些無家的男女,也能就近引導監視,方便管理穩定。黃巾之亂那麼多人,都是開始的黃巾教眾裹挾老百姓,都是一整個村子一整個村子的人被裹挾,就是把全村的糧食財物給你搶空,你跟著走去造反就給你一些吃的,就能活命,要不然就等著餓死。就是靠著這樣的方式才短短時間內才發展那麼多人,才造成人人都去造反不去種地,引發饑荒,動搖了漢朝的根基。這種情況卻方便了李安來安置他帶領的流民了。這些流民原來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之不過換了一個郡縣罷了。他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刨食吃,熟悉當地的水土氣候,什麼時候種植什麼都非常清楚。再有經過一年多的戰亂,剩下的都是青壯年,身體不行的早都在戰亂中被淘汰了。所以李安的安置工作非常順利,就這樣李安按著原有廢棄村落安置流民,因為一路上都已經有了初步的管理體係,一個村有一個村長、一個民兵隊長,這都是一路上早都有的,村長和村民代表管理分田、分房,組織耕種等等事宜。民兵隊長負責村裏的治安、並且農閑時候負責村民的軍事化訓練。李安早就在潛移默化的改變漢代民眾的習慣,把現代的一些理念用實際的行動代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去了。現在李安的村莊既有漢代屯田的特色,也有建國後社會住一生產隊的特色。

幾萬人的流民也就是二十多個村子,幾天時間就安置完了。廢棄的村落都有現成的房屋,現成的土地,水井。所以安置工作也不費事。接下來的發展李安就是把控大的方向,具體事情都是各村自行管理。不是李安不想管事,不是他懶,而是現實的交通條件和通訊方式,也沒有辦法事無巨細都管啊。李安隻能在以後組織各村的村長開會培訓,教給他們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先進的種植技術。

沒等李安接著實施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劇縣研究了一番李安對論語理解的孔融,就派人過來請他了,還是不回去就要生拉硬拽的那種。李安沒有辦法隻能萬分不願的又去應付孔北海。這次有了準備的孔融,可是邀請了附近的所有名人,來和李安一起探討。在名人士子的眼裏,仁義道德才是最高尚的,他們不會知道人能不能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李安知道隻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才有可能全民發展精神文明。現在的文明是在剝削全國老百姓的基礎上建立的。李安一個具有現代思想的人,如果沒有能力沒有機會造反,他會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做個富家翁獨自享福,或者做一個官員造福一方。但是在這個即將改朝換代的年代,李安哪有時間和這些名人士子清談,有這時間發展一下自己的勢力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