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傅斯年_學術界的曹操(1 / 1)

關於傅斯年先生,始終琢磨不透。先說學問,他的專項是史學,我對這個向來有興趣,最佩服研究曆史的學者。父親生前常說文史不分家,這也是嘴上說說,術業有專攻,外行終是外行。傅斯年學術水平究竟如何,門外漢說不清楚,我畢竟是玩文學,隔行猶如隔山,還是老老實實藏拙為好。

我眼中的曆史,常常是些沒有意義的碎片。譬如婚姻關係,與傅斯年歲數相仿的留學生,太多停妻再娶,老一些的魯迅,年輕一些的徐誌摩和鬱達夫,動靜都鬧得很大。傅斯年的發妻姓丁,是他同鄉,結婚二十多年,夫妻生活嚴重不和諧。離婚前守活寡,離婚後活守寡,除了名分也沒太大區別。他硬是熬到一九三四年才離婚,基本上沒引起什麼反響,離了也就離了,與前麵提到的幾位磕磕絆絆截然不同。這顯然與時代風氣有關,十年前後,輿論環境完全不一樣,見多了,習以為常。

有反響的是他有幸娶了一位名門閨秀,叫俞大,是俞大維和俞大的妹妹。她是俞家最小的千金,出嫁時已三十歲,絕對老姑娘。俞家姐妹都以英語見長,俞大也是英文教授,台灣作家白先勇和陳若曦都曾是她的學生。據說婚事是俞大維這位長兄促成的,人們似乎很願意接受這樁門當戶對的婚姻。傅斯年同樣大家出身,在山東聊城也算數得上。

與俞大結婚,意味著傅斯年有機會與陳寅恪,與俞大維,與曾昭掄,與這一連串的精英成為親戚。這是個舉足輕重,又非常有文化的組合,十分給力,考察中國大曆史,官場上政治聯姻常見,如此有分量的文化人這麼聚合在一起,還真是不太多見。

傅斯年最輝煌的一筆,是五四運動期間成了學生領袖,這是個很露臉很吃重的角色,一輩子的本錢。那時候,毛主席他老人家還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對他打心底裏佩服。幾十年後在延安,傅與毛相見,毛舊事重提,略表昔日羨慕之情,傅斯年很知趣,笑著說他們隻是陳勝吳廣,不過搗搗亂,成不了大事,蔣介石和毛澤東,才是爭奪天下的項羽劉邦。

真羨慕當年的留學生,出去混幾年,從此吃香喝辣。傅斯年並沒有一直當學生領袖,很快去英國留學。先在愛丁堡大學,然後倫敦大學,最後去柏林大學,學的課程很多,實驗心理學、物理化學、高等數學,還有比較語言學。俗話說,貪多嚼不爛,我並不覺得他學到多少東西,或許就是些皮毛,但在那年頭,皮毛便足夠蒙人。

傅斯年國外七年,學了多少東西,真很難說。對那一代留洋學生,我們習慣說“學成歸國”,其實也是大概,隻能糊弄外行。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無論做什麼學問,七年時間都太短了。

很顯然在一開始,傅斯年的學問方向,未必選定了曆史研究。他回國後,擔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和曆史兩個係的主任。再後來, 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所,他是第一任所長,基本上是終身。一般人弄不明白,這個所究竟什麼機構,往白裏說,就是學術大衙門,管得很寬,曆史語言考古人類學都要過問,比今天的社會科學院更厲害。

毫無疑問,稱傅斯年為學閥一點都不過分,學閥者,學霸也。他把持了重要部門,掌握著非常好的資源,有誌於做學術的人,還真不能不把他當回事。曾昭燏女士在英國留學,曾給傅寫過一封長信,仔細詢問她在國外應該學什麼,國內最迫切需要哪方麵人才,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日後能夠得到他的照應,給她安排一個合適的工作,傅斯年是曾昭燏的表姐夫,也是她哥哥曾昭掄的聯襟。

曾昭燏留學的年份,是一九三六年,十年前,傅斯年那撥人衣錦還鄉,風光十足,天上掉餡餅,到處都是好位置等待。轉眼間行情大變,好頭銜瓜分一空,椅子已經坐滿。先前回來的精英,平心而論,不是在國外學得好,而是因為身居要位,有種種便利,又能夠進一步努力,於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個修得正果,漸漸有了成績,在學術界的地位也更加牢靠,成為各領域的真正行家。輪到曾昭燏這一撥,前途雖然也無量,然而今非昔比,已不得不看菜吃飯,不得不仰人鼻息。

傅斯年被稱為學術界的曹操,是一代梟雄,很會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他是山東人,有著山東漢子的爽快,自己有才,也很愛才,凡屬看中的人,必欲收入手下為快。按照李敖的說法,國民黨去台灣,一二流學者大都留在大陸,隻有曆史語言所的精英追隨者最多,譬如李濟,譬如董作賓,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領導手腕。

傅斯年疾惡如仇,人稱傅大炮。他的學問,本質上屬於新派,沒有留洋經曆,完全執迷於舊學,往往不入他的法眼。著名學者容庚,論年齡還大幾歲,抗戰勝利,傅當了北大的代校長,以在偽北大任職為由,堅決將其掃地出門。容庚不服辯白,竟然被他招呼手下,扔到了大街上。

對於一個文人來說,顯然沒有比這更大的羞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