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先生比傅斯年小一歲,遲一年入學,遲一年出國留學,本行專業也是曆史學。他們是五四運動的兩大學生領袖,當時出足了風頭,傅斯年揚揚得意地認領陳勝,那個吳廣,無疑應該是羅家倫。
羅家倫考上大學時二十一歲,有點晚,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大學已畢業。據說他的數學是零分,因為作文被胡適看中,得了滿分,最後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十二年後,羅家倫躊躇滿誌當上了清華大學校長,有個考生數學成績也是一塌糊塗,英文和國文非常優秀,最後由羅家倫親自拍板,由外語係錄取,這家夥就是大名鼎鼎的錢鍾書。
我對羅家倫的數學成績是否零分,一直持懷疑態度,這本是聊天的話題,不能太當真。還有人說錢鍾書也是零分,其實是考了十五分,為了敘述方便,鴨蛋更能吸引人眼球。類似的高考佳話,很容易誤人子弟,讓一根筋的孩子上當,文理偏科肯定不是好事,天下沒幾個羅家倫和錢鍾書,沒那麼多的伯樂。
羅家倫在國外留學,跑了諸多國家。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上過課,又去過英國倫敦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德國的柏林大學,前後一共六年時間,聽過的課五花八門,正經八百的學位,就算是有,估計也不太靠譜。好在那時候的中國,講究學曆,不在乎文憑,更無所謂學位。譬如飽學之士陳寅恪就沒學位,錢鍾書也隻是一個副博士,相當於碩士研究生。
朱東潤先生對羅家倫沒什麼太好評價,他自傳中的有關文字,讀了忍不住要笑出聲來。一九三○年,羅家倫在武漢大學做曆史係教授,懾於五四領袖的名聲,又是剛從清華校長位置上下來,聽他課的人很多,窗台上都擠滿了。羅家倫不談曆史,開口先英文如何,法文如何,德文和意大利文又如何,說不弄通幾門外語,沒資格研究曆史,嚇得學生都不敢吭氣。
這情景很像錢鍾書的小說《圍城》,錢給羅寫信,自稱門人,口氣十分恭敬,恭敬歸恭敬,該挖苦的忍不住還得說幾句。幾乎不用比較,讀者就會想到是誰。羅家倫當教授,說白了就是來頭大,一下子先把學生給嚇住,然而靜下心來,正經八百談學問,給學生認真上課,恐怕也是勉為其難。學問學問,首先要學會問,如果光會一個問,也還不能算真學問。
羅家倫與詩人徐誌摩同年,都是浙江老鄉,都有差不多的歐美遊學經曆。不過,他們似乎沒太多交往,性格上,顯然也不是一路人。五四後那一代留學生,有貪多嚼不爛的毛病,所謂誌存高遠,有時就是好高騖遠。譬如徐誌摩,剛出國學的是銀行,一心想當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那樣的傑出人物,但很快改了主意,開始痛恨資本主義,博士頭銜也不要了,幹脆去英國追隨哲學家羅素,結識作家高爾斯華綏,死皮賴臉地追求林徽因,與發妻張幼儀離婚。
根據張幼儀回憶,與徐離婚後,羅家倫追求過她,那時候她才二十三歲,雖然是被遺棄的少婦,卻楚楚可憐,很招人疼愛。羅家倫回憶說,當年為了促成離婚,曾在一家餐館幫徐誌摩出過主意,準備為張幼儀尋找個下家,並且當堂拍板敲定,認為最合適的人選是哲學家金嶽霖。沒想到金也正好在這家餐館吃飯,聽到有人在背後議論自己,立刻跑出來,當場謝絕了這番好意。
羅家倫是否真的追求過張幼儀,畢竟一麵之詞,說不準。張出身名門,後來又靠自己打拚,成為大富婆,就算有過一段感情的小插曲,也不能算辱沒了誰。不管怎麼說,以合格的老公而論,羅要比徐靠譜得多。更何況當年的學生仿佛剛出爐的燒餅,個個都很搶手,國內很多大佬樂意擇為東床,商務印書館的大老板張元濟就很看好羅,曾委托蔡元培做媒。
與傅斯年相比,羅家倫更像政客。傅是無黨派人士,向來以名流身份廝混,羅跟國民黨關係很深,是國民革命軍司令部參議,和國民黨一起打過天下,年紀輕輕就獲得了少將軍銜。為國民黨的黨化教育出過力,“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他堅定不移地站在蔣介石一邊。除了擔當過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的校長之外,他還當過首任駐印度大使(一九四七年),晚年定居台北,任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任“國史館”館長。
羅家倫一生中的最大貢獻,是對南京大學的建設。說起南大校史,掰開手指數校長,說來說去,最不應該忘記的,還是這位抗戰前後主政校務十一年的老校長。羅家倫當校長的那段日子,南京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利用國民政府定都的大好機會,占天時得地利,獲得了非常良好的發展。
與傅斯年一樣,羅家倫的真正強項,是當研究學問的領導,是很不錯的學術官僚、最好的大學校長材料。那幾年的中央大學,因為羅的盡職盡力,一心想成為德國的柏林大學,成為法國的巴黎大學,成為倫敦的劍橋和牛津,當仁不讓地升為中國第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