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台灣和香港的同胞如何看待朱家驊先生,反正大陸像我這年紀的人,看到他名字,首先會想到中統特務。考察二十世紀的曆史,主管教育的最高長官,大多數時間,始終是個不鹹不淡的角色。非要說教育部長重要,是蒙人,明白的都知道,遠不如封疆大吏,遠不如國防部長、外交部長。
說不重要也不太妥,我泱泱文明大國,自古重教育,蔣委員長在權力達到頂峰的時候,還兼過教育部長。北洋軍閥時期不說了,國民政府成立以後,教育部長時間幹得最長的兩位,一個是陳立夫,一個是朱家驊。兩位都是浙江人,都是中統的大特務頭子,最初學的專業都和地質采礦有點關係。
為什麼教育部長要和中統特務有關呢,這個問題真讓人搞不明白。受過去的老電影影響,中統和軍統的形象多少有些漫畫,戴著禮帽,長衫裏掖著駁殼槍,就是個小流氓腔調,專門與共產黨作對。還有這個黨部那個黨部,電影上常常出現,都是反麵人物,究竟什麼組織結構,從未真正搞明白過。
難怪我們會搞不明白,連從舊社會過來的學者容庚,也始終搞不明白什麼是宣傳部,什麼是黨部。一九四九年以後,他老先生去“宣傳部”彙報工作,盡管有人事先打招呼,他一開口,還是黨部如何如何,而且一錯再錯,害得人家忍不住要笑。
從理論上來說,國民黨的中統,有些像美國的聯邦情報局,也就是俗稱的FBI。事實上,無論中統還是軍統,都是抗戰後才有。當然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抗戰前。朱家驊確實當過中統局局長,不過根據慣例,他做局長隻是兼職,真正負責任的是副局長,查朱的曆史,和情治係統的關係也就是掛名。
朱家驊的人生軌跡,很容易跟陳立夫搞混,都是著名的黨棍,都當過“中組部”部長,都一生追隨蔣委員長。都有著歐美留學經曆,朱是德國博士,陳是美國碩士。朱當過浙江省主席,陳立夫的哥哥陳果夫當過江蘇省主席,當過“組織部長”,蔣家天下陳家黨,二陳兄弟向來擱在一起說,也是讓人容易混淆的原因。
印象中,陳立夫比朱家驊歲數大,因為朱總是跟在陳屁股後麵,永遠是他的繼任,掌管中統,掌管教育部,當總幹事,這官那官,很像是陳的心腹副手。其實朱家驊比陳立夫年長好幾歲,隻比他的哥哥果夫小一歲。朱家驊與毛澤東同年,毛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年輕氣盛的傅斯年視之為土包子,而他絕對不會想到,當時朱家驊對傅也同樣不屑一顧。
眾所周知,民國時代的最高學術機構,是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先生是第一任院長。一九四○年蔡過世,繼任者就是朱家驊,很長時間裏,我一直在想,這人何德何能,竟然擔當如此重任。他在中央研究院院長的位置上待得最久,繼任者才是胡適。
肚子裏沒貨色,在這位置上坐不住。不說別人,單是傅斯年這樣的大炮,做他的頂頭上司,沒點真本事顯然不行。朱家驊能當院長,與他的資曆有關,據說當時也得通過精英投票,陳寅恪私下還打過招呼,說我們要當回事,這院長必須在國外有些聲望,不能隻推舉了蔣先生的那幾位秘書,結果朱居然還比胡適多了四票。
按照國民黨的標準,朱家驊也可以算作“又紅又專”。也難怪可以擺老資格,傅斯年做學生時,北大一共二十八位教授,僅比傅大四歲的朱家驊是當時最年輕的教授,教德語。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批精英,往往都和德語有關,蔡元培真正弄通的就是德語,魯迅和鬱達夫的德語也相當不錯,盡管這兩個人沒在德國留過學。
朱家驊年齡不大,卻是德語界的老前輩。他曾在德國學習過工科,采礦工程係;學這個,又與出國前讀同濟德文醫學堂有關,這學校是同濟大學的前身。他還是老資格的革命黨,十七歲時,汪精衛在北京行刺攝政王,受其影響,他甚至想在南京刺殺當時的兩江總督張人駿。辛亥革命前,他發起組織了中國敢死團,被公推為團長。武昌起義爆發,他成為最積極的參與者,隨黃興去武漢支援,真槍真刀衝鋒在前。
革命成功,民國政府獎勵有功者,酬勳一批革命黨人出國留學,名單中有汪精衛,有吳稚暉,有戴季陶,二十歲的朱家驊也名列其中。最後經費並沒有著落,不得不自費留學,從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兩次去德國,第二次是公派,拿到博士學位,繼續在北大教書,當地質係教授,兼德語係主任。
朱家驊是國民黨的左派,與共產黨的李大釗並肩戰鬥,反對北洋政府。因為被通緝去了廣州,如果留北京,他很可能會像李一樣被張作霖絞死。此後,他擔任了中山大學教授,地質係主任,很快又成為校長。隨著國民黨的成功,以他的資曆和能力,想在官場上不一帆風順都不可能。
成也官場,敗也官場。人們羨慕成功,不屑的也是這個。尤其是和中統特務聯係在一起,名望大打折扣。他還當過中央大學校長,時間很短,沒什麼太大建樹,唯一可說的,隻是知人善用,力薦了羅家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