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留洋,越老越值錢,像胡適這樣的庚子賠款生,因為在辛亥革命前,還是大清朝,難免提起此馬來頭大。而且是官費生,所謂官費,要靠真本事去考,要過關斬將。當然,還有一路是家裏有錢,敢真金白銀地去花費,譬如徐誌摩,標準的富二代,比洋人還有錢。又譬如陳源,人家連中學都在國外念的,一混差不多十年,進的又是名校,博士學位貨真價實。
除此之外,就是勤工儉學,到國外去混,混一天是一天,賴一年算一年。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朱東潤先生,他是勤工儉學的前輩,前輩和後輩的區別,不隻時間有先後,關鍵是人生態度大不同。五四運動後勤工儉學那撥人,受十月革命影響,意識形態發生重大變化,有很頑強的玩政治意識,不跟共產黨走,就跟國民黨跑。
朱東潤與陳源同歲,一九一三年去英國留學,這一年他剛十七歲,與國民黨大佬蔡元培和吳稚暉同船到達歐洲。平心而論,要有心政治的話,倒真是前途無量。首先有個好出身,他的三哥是革命黨人,在光複南京的起義中英勇捐軀。其次,出國前,他在一家報紙打工,這報紙是國民黨機關報,幾位主筆都名震一時,天天打交道的,是汪精衛、蔡元培、吳稚暉這樣的大人物。
朱東潤的最初夢想,是成為一名新聞記者,像他所熟悉的那些大人物一樣。可是到了英國,遇到的都是現實問題,不得不考慮如何生存,怎麼才能有一口飯吃。他的英文程度也就那麼回事,勉強對付而已。英國不像法國,想找工作根本沒門,這裏的工人很霸道,堅決排外,不像法國工人那麼好客。當不了英國民工,他隻能靠給國內的出版社翻譯掙錢,拿中國的稿費在外國討生活,這日子顯然不太好過。
翻譯稿件是朱東潤不太願意提起的一段往事,都是些三流作家的東西,甚至是不入流。反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完了也就完了,實在當不了什麼話題。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不久以後,這些譯述也迅速煙飛燼滅,一點也不值得惋惜”。在大英帝國待了兩年多,袁世凱稱帝,遠在異國他鄉的朱東潤革命熱情被點燃,毅然決定回國參加討袁。
據說當時的駐英公使曾派人許諾,如果朱東潤不回國,可以補辦一個公費生名額。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下了決心,就要毫不猶豫地實行。那時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水艇是最大危險,隨時會對大西洋航行船隻發動攻擊,可是這已攔不住他要回國討袁的熱情。
等到風塵仆仆趕回國,袁世凱不僅不在皇位上,而且一命嗚呼。這個短命皇帝莫名其妙的折騰,害得朱東潤走投無路,討袁已不成立,重回英國也無可能。思來想去,隻能和在英國一樣繼續埋頭譯書,這時候,他的英文水平漲了,可惜白話文還未興起,譯書要用文言,中文反倒有些跟不上了,想模仿深受大眾歡迎的林琴南體,畢竟不容易,這得有很好的桐城派古文底子。
朱東潤便到廣西當中學外語老師,這一年他二十一歲。很多留學生在這個歲數,還沒來得及出國,他徹底結束了留學生涯,再也沒出過國門。接下來,個人生活有些沉悶,中國社會大起大落,五四運動轟轟烈烈,共產黨成立,軍閥混戰,所有這些與他都沒太大關係。
廣西待了兩年,朱東潤重回江蘇,到南通師範當老師,結婚生子,過非常平淡的日子。婚姻差不多由大哥一手包辦,當時的擇妻標準,女方太漂亮不行,太有文化也不行,賢惠為第一要求,朱東潤雖然是留學生,一點都不新派,覺得隻要“對方不是精神失常”便可以將就。因為這個態度,訂婚前,未婚妻長什麼模樣都不知道,也不願意見上一麵。
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內心並不平靜的他應邀到南京,任中央政治處會議秘書。這又是個很好的從政機會,前途無量,小他兩歲的陳立夫同時步入政壇,也是當秘書,一發而不可收,成為黨國的顯要。朱東潤官場上混了兩個多月,很不適應,又回到了南通師範。
兩年後,朱東潤去了武漢大學,從此就在大學混,從講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很多人都認為當教授很容易,很舒服,事實上不是那麼回事。民國學潮非常厲害,能夠在武大站住腳,很重要的原因是上任前,學生已轟走了四五位老師,老這麼玩也沒勁,因此懶得再攆他走。
朱東潤是有棱角的,在大學有過很多不痛快的經曆,學校的爭權奪利絲毫不比官場上遜色。一九五二年院係大調整,他進了複旦大學,在此之前,待過的大學除了武大,還有中央大學、無錫國專、江南大學、齊魯大學和滬江大學。好在有勤工儉學的底子,他學曆不是最硬,學問不算頂尖,可是吃苦耐勞,終其一生都孜孜不倦。
朱東潤是一個不錯的傳記文學作家,他的《張居正大傳》很有名,當年出版,有一篇我祖父的書評。四十年後,祖父才說出真相,其實是朱先生自己寫的,他們是好朋友,當時為做宣傳,因此,這篇文章最後沒收入祖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