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到出版社當小編輯,向幹了幾十年編輯工作的伯父請教,聽他說過去掌故,談當編輯的經驗。我這個菜鳥當時最大的苦惱,是不知道如何賺錢,出版社考察某人好壞,首先得看經濟指標。
伯父是開明書店的老人,要說故事,就是開明的過去。他開導我,文學書籍向來不賺錢,巴金和茅盾名氣很大,代表作都在開明出版,然而也隻是賺個吆喝,雷聲大雨點小。反倒是不起眼的書,出乎意料賺大錢,譬如林語堂的《開明英文讀本》,譬如夏尊翻譯的《愛的教育》,銷路之好版稅之豐,今天的人都不敢相信。
大約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羨慕林語堂,怎麼可以這麼有錢,這麼闊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萬元戶很流行,當時有一萬元存款,基本上一輩子吃喝不愁。那年頭的萬元戶,絕對比今天身家上千萬的老板還神氣威風。再往前,錢就更是錢了,幾千塊錢買個四合院。林語堂靠《開明英文讀本》,居然拿了三十萬大洋的版稅,真金白銀,怎麼能不讓人眼紅。
人比人氣死人,同樣編書,此一時彼一時。現如今編了類似的教材,涎著臉求出版社,找熟人打招呼,請責任編輯吃飯,給領導送禮,好不容易出版,打發叫花子一樣,給點稿酬徹底拉倒。林語堂真趕上了個好時候,他是天生的生意人,知道如何經營,知道如何談判,更明白擺譜的重要,一開價就是每月先預支三百大洋再說,那個牛呀,一般人還真學不會。
林語堂,福建人,父親是教會牧師,受西方文化影響,英文自然是好。大學在上海念,聖約翰大學,一畢業立刻去清華任教,然後又到哈佛混碩士學位。他的博士學位是在德國拿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沒錢,美國費用太高,於是到德國去混文憑。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了,民不聊生,老百姓日子不好過,生活水平極低,非常適合於窮學生。當時的中國留學生,無論官費還是自費,大都有過去德國蹭學位混文憑的念頭。
林語堂生於一八九五年,實際年齡比魯迅小十幾歲,常和周氏兄弟混在一起,走得很近,是《語絲》的重要作者,筆頭也厲害,因此給很多人的印象是歲數不小。他不太喜歡與年齡相仿的歐美留學人士玩,什麼新月派,什麼現代評論,常常是他諷刺和挖苦的對象。也許賺了大錢,成名後的林語堂不再好鬥。變得很紳士,越來越紳士,叼著煙鬥,自我為中心,閑適為格調,沒有了戰鬥性,弄得魯迅也不太高興。
說起寫文章的前輩,林語堂當仁不讓是會賺錢的主,有經濟頭腦。不過聰明人也會失算,也會虧本,也會棋錯一著。很長一段時期,他把才智都用在了發明中文打字機上,結果和馬克·吐溫一樣,眼見設計快要成功,沒想到竹籃打水一場空,害得自己幾乎破產。據說為此損失了近十四萬美元,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林語堂後來的文章都用英文寫作,不僅虛構小說,大量隨筆也是。他成了一位為西方寫作的作家,寫了不少暢銷書。相當長的時間裏,他的作品和中國文壇沒關係,一九三五年去美國,一九六六年回到台灣,這期間,基本上在國外,作品斷斷續續大陸有些翻譯,主要還是八十年代以後。
我們談現代文學史,更多的也是看重出國前編過的那些刊物,譬如《論語》,譬如《人間世》,譬如《宇宙風》。林語堂很容易給人產生一種錯誤影響,隻會寫些不痛不癢的小品文,一味自我一味閑適。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他是個非常地道的職業作家,創作的文字數量,產生的文學影響,一點不比同年齡段的一線作家少。
林語堂寫過八部長篇小說,數不清的文化隨筆,差一點兒就混到諾貝爾獎。他的小說會讓人想起賽珍珠的風格,也許中國人的故事,用英文來描述,難免那種怪異和別扭,是一種不倫不類的節奏,說白讓人難以忍受,更適合港台風格的電視連續劇。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相比較而言,我更願意讀他的隨筆,最欣賞那句“潑婦罵街,常近聖人之言”。眾所周知,幽默的原創是林語堂,雖然是翻譯,沒有他的信手拈來,現如今便不會有這兩個常見字。林語堂的幽默是讓滑稽變得斯文,謔而不虐,其實他真正擅長的還不是幽默,也不是人生哲學,而是文風的汪洋恣肆,天馬行空,什麼都能寫,什麼字都敢用。
五四一代作家中,林語堂為文最放肆,最敢用俗語俚語甚至下流話,亦莊亦諧,俗極而雅。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藝高人膽大,文化的底蘊厚實了,什麼顧忌都沒有,他的語錄體有些淺,非常適合今天,是天生的網絡語言。
林語堂用英文寫了小說《京華煙雲》,在西方很叫座,偏偏不肯自己譯成漢語,認為最合適的翻譯人選,是比他小兩歲的鬱達夫。很顯然,他欣賞鬱的文才,認為市場前景會好,可以讓譯者小賺一筆。當時正是抗戰,鬱的生活狼狽不堪,忙著離婚,哪有閑情來翻譯他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