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權力的奧秘:朱棣(3)(2 / 2)

很僥幸地,曆史留下了朱棣未及銷毀的流氓嘴臉的特寫: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十一,教坊司的官員在皇宮右順門口稟奏:齊泰的一個姐姐,兩個外甥媳婦,加上黃子澄的妹妹,四個婦人,平均每天被二十條漢子輪奸。“年小的都懷身,節除(夕)夜生了個小龜子,又有個三歲的女兒。”朱棣聞聽,依由之,說道:“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的樹兒。”

美麗的麵具被揭開,後麵露出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流氓。這個流氓的卑劣、下流、凶殘,比之他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與他父親的唯一區別,他不過是一個精通經典的流氓。這個道貌岸然的人,原來心底對人的生命並沒有絲毫尊重,在他那冷酷的心靈中不生長同情、憐憫、愛這些高貴的品質。

在他的眼裏,世人隻分為可利用的和不可利用的兩種,事物隻分為有利於自己和不利於自己的兩類。那些沒有利用價值的人,在他心中還不如草芥。

從道德水平上講,他並不比大明帝國範圍內任何一個地痞流氓更高一點點。不幸的是,這樣的人在中國式殘酷競爭中常常是勝者。這些人一麵愚弄天下,一麵又野蠻踐踏誠實的人所珍視的價值。他們標榜的是王道正義,實際上遵循的卻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後世士人談起成祖時代,最為痛惜的是天下正氣又一番被摧挫。

明亡之後,許多士人把明朝之亡歸於,人心在永樂之時即已傾頹。明末大儒顧炎武認為“洪武、永樂之間”為“世道升降之會”,是中國人性格發生扭曲的時代,的確是有識之見。明亡之日,殉國者尚不及“靖難”時殉建文者。後人李清在《南渡錄》中說:“靖難以正氣漸削,故釀為今日(明亡之日)獪猾之徒屈膝拜偽。”

鞭子底下出順民

朱棣製造的駭人聽聞的殘酷,並非完全是盛怒之下喪失理智的結果。就像流氓們殘害他人並非僅僅是為了取樂,流氓們行凶,往往是炫示自己有加害於人的能力,從而獲得別人的懼怕。在能夠利用道德麵具的時候,朱棣絕不會露出他的犬齒。然而,在雄辯和謊言遮擋不住的部位,他隻剩了暴力這一種選擇。極致的殘酷能削減抵抗力,美國人對廣島和長崎的核屠殺引起了日本當局迅速的投降。一個更為人熟悉的例子,蒙古人的屠城使更多的城市不戰而降。

不論怎麼解釋,怎麼宣傳,他篡位者的麵目都無法遮掩,所以與那些認死理的儒臣們辯論,他注定是輸家。在道義上被剝光了衣服的朱棣,最後的手段隻能是屠殺。毫無節製的屠殺,有效地瓦解了反對者的勢力,使更多的觀望矜持乃至不滿者迅速拋棄了猶豫、廉恥和義憤,無條件地站到了他的旗幟之下。事實上,除了被他殺掉的那些人,剩下的建文遺臣們為他賣起命來都是誠惶誠恐,竭盡全力。暴力能有效地鞏固君主的統治。

如果朱棣讀到馬基雅維裏的《君主論》,他一定會撫掌大笑,感歎英雄所見略同。馬氏一針見血地指出:“君主進行鬥爭必須既像人又像獸”,“如有必要,君主應隨時拋棄傳統道德”,理由是“令人畏懼要比受人愛戴更安全”。

朱棣和建文帝的命運對比有力地證明了馬氏結論的正確性,雖然馬氏在寫這本書時並不了解神秘的東方曆史。建文帝確實寬厚仁慈。對大臣們,建文帝從來都是禮貌有加,溫文爾雅。對百姓們,他不斷減輕賦稅,甚至還要實行井田,以平均田地,造福於民。結果在燕王大軍節節南下的時候,各省居然沒有一個官員率兵勤王!對敗軍之將李景隆,他不但不殺,反而委以重任,命他守衛金川門(位於南京城北),結果李景隆第一個開門迎降。

人民寧肯辜負一個自己愛戴的人,也不會違背一個自己畏懼的人。這是人的本性。確實,正是恐懼鞏固了朱棣的權力,特別是當權力沒有足夠的道義基礎時,當利益這根韁繩不能把人們引上為他所用的方向時,朱棣就會毫不猶豫地舉起暴力的鞭子。他發現,鞭子往往比韁繩還管用。翻檢明成祖那些血淋淋的記錄會發現,他在製造這些暴行時肆無忌憚,絲毫不擔心因此而激起反抗。他深知,中國百姓幾千年來已經習慣了在暴力麵前馴服。

政治就是表演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朱元璋畢竟出身草野,頭一次當皇帝,政治手腕有諸多不夠老到之處,許多招法用得過辣過猛,殺人過多,成為政治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