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權力的奧秘:朱棣(3)(1 / 2)

朱棣深知,他這些帶有戲劇性的做法有宣傳效果。它們將借助趣聞逸事的形式,迅速傳遍帝國的每一個街巷,樹立皇帝“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義氣形象。必須讓廣大人民知道,效忠於皇帝必然得到好處,這是一條絕不能動搖的原則,它關係到一個君主統治的穩定性。

對於那些投降他的建文遺臣,他也表現出極為寬宏的氣度,一律既往不咎。朱棣很清楚“食其祿,任其事”的道理。為了安撫降臣,他命令把建文帝宮中收藏的千餘封奏章一把火燒掉,以表示絕不追究他們反對自己的責任。此舉讓人大為感動。大部分建文遺臣很快轉變立場,成了永樂帝的鼎力之臣。

皇帝利用一切手段,傳達“隻要站在我這一邊,必然前途光明”的重要信息。政治家判斷一個人的標準不在於道德素質,而在於立場。對那些堅決站在他這一邊的人,他如太陽般溫暖;而對那些堅決反對他的人,他則比野獸還要凶殘。

露出了本來麵目

當朱棣手持武器走向皇位的時候,整個明帝國的人民都被推入一種相當尷尬的境地。

按照這個社會竭盡全力弘揚的理念,每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建立在正義的原則之上。據說,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因為人能判斷正義與邪惡,有羞惡廉恥之心。“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而現在,一個篡位者上台了,心甘情願做篡位者的順民,無疑是一種屈辱,甚至是一種不可饒恕的錯誤。

對於普通老百姓,擺脫這種尷尬很容易,隻需要罵一句娘就足夠了。說實在的,禮義廉恥更多的是大人先生們的奢侈品,平民百姓更需要的隻是生存。

然而對於士人,這個問題則生死攸關。對於他們來講,存在的意義,就是貫徹綱常。為一個篡位者服務,無疑是精神生命的自殺。因此,朱棣的上台,當然要引起全帝國讀書人“利義交戰於心中”。

幾千年來,中國曆史不斷這樣野蠻地開著士人的玩笑,他們維護綱常,說到底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而統治者們卻一次次地無視綱常,製造陰謀、政變、篡位,不斷地把士人放置兩難境地。數千年來,大部分士人也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修煉得進退自如。“交戰”的結果,是大部分人拋棄了萬古長存的道義,選擇了瞬息而逝的利益。當然,永遠會有那麼一部分人,選擇了保持價值觀的完整。黃子澄是削藩的始作俑者,是朱棣起兵時宣稱要消滅的第一個“奸臣”。由於沒有任何退路,他走向死亡的姿態相當灑脫。在朝廷之上,他對永樂口稱“殿下”而不是“陛下”,嬉笑怒罵,無所不至:

臣知殿下以兵力取富貴,不知殿下即此位……況富貴瞬息,何足重輕!殿下向來悖謬,不可為訓,恐子孫有效尤而起無足怪者!

盛怒之下,平素一副笑麵的朱棣露出了不為人知的猙獰一麵。他命人把黃子澄所有的親戚一律逮捕,把黃家一姓老小六十五口,妻族外親三百八十人都押到黃子澄麵前,“哀號震天”。維持自己價值觀的代價,將是這四百多人的性命。

黃子澄望著自己的老父老母,淚眼婆娑,心如刀絞,然而,儒學原則讓他不能後退半步。他咬咬牙,仍不改口。朱棣命人砍掉他的雙手,黃子澄仍不屈服,遂又命斬去雙腳,接著把黃子澄砍成肉泥。黃氏一家六十五人不分老小,一律斬首,三百八十名親戚全部發配邊疆。

曾在山東抵抗朱棣使其不能南下一步的鐵鉉,被送到朱棣麵前時,反背坐於廷上,謾罵不止。朱棣命人將鐵鉉耳朵、鼻子割下來,“碎分其體”。

建文的禮部尚書陳迪在朱棣麵前與之辯論君臣大義,罵不絕口。朱棣命人把陳迪的幾個兒子都抓來,並且割下他兒子的耳朵、鼻子,讓他吃,並問味道如何。陳迪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香美無比。”父子六人,同被淩遲……這就是那個講義氣、重感情、麵常帶笑的朱棣嗎?這就是那個因為乞丐的慘狀而流淚,因為弱者受欺而義憤的燕王嗎?這就是那個起兵時慷慨陳詞,義形於色的正義化身嗎?是的,這個正義的代表,仁慈的主人,人情味十足的大人物所作所為還遠不止此。

他和方孝孺在殿上對罵,恨其嘴硬,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破,直割到兩耳。他發明“誅十族”,與方孝孺有關係的八百七十三人被磔殺於市。朱棣發明“瓜蔓抄”,為了泄一時之憤,從一個仇人開始,轉相攀染,廣加株連,濫殺無辜,動輒讓數百人死於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