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偏執症患者:海瑞(1)(2 / 3)

海瑞的耿介、頑強乃至偏執,早已深深植入了血液之中。而從小所受的儒學教育,又強化了這些傾向。

在學校裏,海瑞是個遵守規矩的模範學生。在《規士文》中,他追憶自己當學生時的情景:“我做小秀才時,見年紀比我大的同學十分恭敬,不敢在旁高聲言笑,不敢在班亂序先行。路逢長者,讓道一旁;同席年高,叨陪末座。從來沒有越禮的時候。”

如此謙恭有禮,並非僅僅是他家教良好,更主要的,是一種道德自覺。

青年海瑞真誠地折服於儒學揭示的煌煌盛美的天理人道,並且在一舉一動中盡力遵循。

儒學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提供了極富誘惑力的遠景理想。對社會來說,隻要人人都遵守聖人的教化,這個社會就會井井有條,臻於大同。對個人來說,如果你刻苦自礪,就會達到“聖人”的境界。

當然,在自我砥礪的路上,你會遇到許多誘惑和挑戰,然而,應對這些隻需要一樣品質:毅力。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磨煉自己的毅力。在作文《嚴師教戒》中,他這樣拷問自己:將來入仕之後,自己有信心抵製住金錢的誘惑嗎?能堅持住自己的操守嗎?會不會出現言行不一?會不會做有愧於心的事?見了高官大人,能保持自尊嗎?見了別人鮮衣駿馬,能不起羨慕之心嗎?“小有得而矜,能在人而忌,前有利達,不能無競心乎?”生下來時,是清清白白的,死的那一天,能保證自己一塵不染嗎?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清白,怎麼對得起祖宗天地?

他從自己的一舉一動一個念頭抓起,要求自己時時刻刻不能偏離聖人的教導。他言必信,行必果,在學校裏,就得了“聖人”的稱號。

他給自己起了個號:“剛峰”。他希望自己能像海邊的岩石一樣,在日夜不息的世俗大潮前堅定不移。

天下士人讀的都是聖賢之書,為什麼讀出了那麼多鄉願小人?每位帝王都尊崇聖人之道,為什麼卻很少有政治清明的時候?海瑞真的很奇怪,全世界的人都不明白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隻要不折不扣地踐行聖人之道,世界上的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聖人已經把解決一切問題的鑰匙交到了讀書人手中,人們卻棄如敝屣!滿世界都是昏昏終日的不幸的愚人!一想到這一點,海瑞就心緒難平。學生海瑞發下弘誓大願:以自己的生命來接續聖人的火把,再次照亮這一世界!

這個誓願其實應該很容易達到,秘訣隻在於堅持。然而,這一點為什麼隻有他海瑞知道呢?

上任第一把猛火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五月,新任知縣海瑞由福建抵達浙江淳安。在奔赴淳安的路上,他又一次背誦了自己做學生時寫的《嚴師教戒》。

現在,那篇文章中所說的誘惑分明地擺在了自己麵前:

入府縣而得錢易易焉,宮室妻妾,無寧一動其心於此乎?財帛世界,無能屹中流之砥柱乎?將言者而不能行,抑行則愧影,寢則愧衾,徒對人口語以自雄乎?

聯想到那麼多同窗、先生入仕前慷慨激昂,入仕後卻無一不變成貪汙納賄的贓官,他不覺悚然而驚。淳安縣衙的官椅,將成為拷問他靈魂的刑具。他能不能經受這嚴峻的考驗呢?雖然初次做父母官,但是和大明王朝的每一個普通百姓一樣,海瑞知道地方官不是靠帝國俸祿吃飯,他們的主要收入是種種“常例”。所謂常例,就是土政策、亂收費。史稱,明朝“官俸最薄”。

那時的官員,並不享受帝國提供的福利待遇,不但不享受別墅、小車、年終獎,也沒有地方報銷吃喝費,僅用工資養活一個大家庭甚至家族,這個縣令的生活隻能是城市貧民水平。然而,再看看各種陋規,你就知道為什麼人們熱衷於奔走仕途了。海瑞一上任,就命師爺把淳安縣政府成員的常例收入列出來看,其中在縣令一項下是這樣寫的:

夏絹銀一百六十兩……夏樣絹八匹(樣品絹,收絹時額外收取用來評定品級的樣品,評定後就作為福利分掉了)。秋糧長銀二十兩……農桑樣絹四匹。折色糧銀四兩。軍匠每裏銀一兩。農桑絹銀十兩。審裏甲丁田每裏銀一兩。鹽糧長銀十兩……審均徭每裏銀一兩。造黃冊每裏銀二兩。經過鹽引每一百引收銀一錢,共計五十兩……催甲每裏銀一兩。

柴薪……每一百兩收銀二兩……出外直日裏長供應並店錢人情紗緞。起送農民罰紙二刀,納銀五錢。收各項錢糧,每一百兩收五兩。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即使不算最後一項“收各項錢糧,每一百兩收五兩”,諸項收入加起來,每年也約有一千兩銀子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幣現值二十萬,是工資收入的近二十倍。而最後一項“收各項錢糧,每一百兩收五兩”,數目應該更為驚人,最低限也在一千兩。這樣合計起來,一個知縣即使不貪汙不受賄,每年的常例收入也有兩千兩,折合人民幣現值四十萬元,帝國俸祿真可以基本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