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從...(1 / 2)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非常了解,但是有很多父母卻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甚至有很多父母忽視了孩子心理的發展。孩子就像一本無字的書,需要父母去關注。但很多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的俯視孩了、評價孩子,最後就使孩子關起“心”門,與父母拉開距離。因此,父母想要完全的了解孩子,就必須要用各種方法來讀懂孩了的心。

為什麼父母讀不懂孩子的心

如果有人問父母們:“你了解你的孩子嗎?”有很多父母都會回答:“當然了,我知道他的一切愛好,知道他喜歡吃什麼,穿什麼……”但也有的父母會說:“我們長期不在一起,我怎麼能了解我的孩子呢?”還有的父母會說:“當然了,孩子的日記我天天看,怎麼能不知道他想什麼呢?”但如果父母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恐怕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

我想應該有很多父母都還記得2006年3月24日在《現代快報》上曾刊登的讓全中國父母都分外震驚的那封信件,信件的內容是這樣的:

張xx:

我感謝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隸,我是一個自由的人,從今天開始,如果你還想要我這個女兒,必須做到如下10條:

1.不許動我的書包、抽屜;

2.不許看我的聊天記錄、日記;

3.不許強迫我穿你買的超級難看的衣服;

4.不許攔截我的電話;

5.不許當著親戚朋友的麵說我比別的孩子差;

6.允許我周日休息時9點起床;

7.允許我每天晚上有1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

8.允許我的朋友到家裏做客;

9.允許我聽孫燕姿、周傑倫的歌;

10.允許我反駁你的意見。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項,我寧願露宿街頭,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猶豫地離開這個家,讓你永遠也找不到我!我說到做到!

這封信在讓父母們震驚的同時,也引起了部分父母的思考,信中所說的哪一條過分呢?答案是否定的,信中所說的每一條都不過分,這並不是一個孩子在無理取鬧,這是一個孩子應有的權利和自由啊!可是,父母們給了孩子們什麼?要不就是漠不關心,將孩子往奶奶家姥姥家一放完事;要不就是關心方向錯誤,隻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引導;要不就是過分關心,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物品,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孩子沒有隱私權。麵對這樣的父母,怪不得我們的孩子會以“離家出走”相逼了。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還要求父母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讓孩子接受父母。而父母要想被孩子接受,就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不要動不動就居高臨下的審視孩子,或是沒頭沒腦的訓斥孩子一番。否則孩子就會在心裏對父母產生反感,會從心裏排斥父母,試想,當孩子對父母有了這樣的心態,怎麼還會聽父母的話呢?

有個上初中的男孩說:“我一聽到父母的訓斥,心裏就煩,恨不得把耳朵堵上,不得不聽時,我就在腦子裏想別的事情,想一些能讓我高興的事情;有的時候必須邊聽歌邊聽他們的‘魔音’,要不就會控製不住自己,有想摔東西的欲望。”

還有一個小男孩,總結出了“對付”母親訓斥的經驗:每次母親讓他站著開始訓話時,他就找來兩團棉花塞進耳朵裏,麵對著牆,腦子裏麵開始神遊,一會遊到課堂上,一會遊到網絡遊戲裏,想到開心的事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而母親的話,他一句都沒聽進去!

這樣的教育結果幾乎是一個零。父母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沒有給孩子的心理足夠的“愛”,不僅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反而讓孩子與自己成為“敵人”。其實,隻要父母多觀察、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會明白: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不懂他的心。

現實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能和別人平等交流,能有人坐下來認真地聽聽自己的心裏話。而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有這種需求,也許我們對孩子所做的許多事情認為不盡如人意,也許我們覺得孩子的有些想法根本就不屑一顧,但請記住,不要對孩子過多的挑剔職責,也不要將不屑一顧的表情盡情展現。否則,孩子不會和你說心裏話,就不會有真正的思想和感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