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長不能與孩子在心靈上進行溝通,那麼即使掌握了再多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也是沒有用的。反之,家長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那麼,許多困擾家長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父母對孩子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孩子也應該尊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正確教誨。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孩子必須對父母的話唯命是從,而平衡這一矛盾的最佳方式,就是父母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這種溝通可以從和孩子討論一件事情或者和孩子談談他喜歡的人等人手,逐漸的了解孩子,同時也可以談談自己對某件事的看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聽從父母的心理引導。為什麼父母要適應新時代孩子的心理所想。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崇尚孝順的國家,但這種孝順讓我們的孩子不能和父母“頂嘴”,對父母的話不能有任何反抗的餘地,隻能“絕對服從”,孩子隻有“聽從”的義務,沒有辯駁的權利,就是父母說得不對,孩子也要聽。
這種老套的教育方法在今天已經不適用了,但很多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生人的父母,還會有這種想法存在,他們很喜歡命令孩子去做事,當孩子不願意做時,就強迫他去做,而理由還很充分,那就是:“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這些父母根本不在意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父母們總是用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長此以往,這種愛就會害了孩子。
當孩子蹣跚學步,開始探索世界時,父母們忍不住要替孩子們完成任務。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時,父母們遞給他;孩子四處爬來爬去時,父母們因擔心而製止他;孩子快樂地玩耍並大喊大叫時,父母們警告他們小聲一點……父母們為了安全,為了“愛”孩子,而嚴重妨礙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
等孩子長大後,父母們幫孩子解決一切難題,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當孩子拒絕接受時,就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接受。其實,這樣做就等於間接的殺死了孩子的心理生命。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時,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假若這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做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麼“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
以愛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父母會覺得自己做得對,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會因此而苦惱,父母發現,他們必須一直為孩子操心,而孩子則會經常感到“悶”、“煩”,甚至還會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著自己的脖子一樣。
其實,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就是在從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並且,這種“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這樣看,孩子也這。樣想,社會上也這麼以為。理性很容易欺騙人,但情感不會騙人,被“掐”得厲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如網癮、叛逆,極端的方式則是自殺和殺人。曾經有這樣的一件事,事情是這樣的:
一位母親帶著自己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回家,過馬路的時候,一輛小汽車急駛而來,於是,母親學著孩子的嗓音開玩笑地說:“小汽車,快快駛過吧,別碰我的寶貝。”結果女兒張口就說:“汽車快來,把我媽媽軋死吧!”
母親頓時愣在了那裏,她不明白,女兒為什麼會對她這樣。她為了培養女兒,不惜每天接送女兒,為了女兒能夠更加有修養,給女兒買了一架鋼琴,並每天陪著女兒練琴,可現在女兒居然這麼恨她,母親半天沒有說話,她忍住即將爆發的情緒。沉默的向前走去,到家後,媽媽穩定了一下情緒,問女兒說:“為什麼希望媽媽死掉呢?”女兒回答說:“這樣我就不用天天練琴了啊!”母親這才明白原來女兒不喜歡彈琴,而自己買鋼琴也隻是看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琴,就買了一架,而買琴的時候根本沒和女兒商量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