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父母扼殺孩子靈魂的後果,如今,我國高校中,經常有大學生自殺的事件發生,有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其實,他們多數是被這樣“掐”死的。這樣的事件也越演越烈,經調查發現,近幾年初中生也開始有自殺的現象出現。這種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敵對心理,甚至嚴重到孩子會有殺害父母想法的出現,就像女兒希望汽車軋死媽媽一樣,廣州的董姓大學生有了弑父的想法,不僅有想法,還動手了……這些,都是父母與孩子缺乏基本心理溝通的:表現。
很多在學校做谘詢的心理老師都認為,學生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而最近這幾年程度明顯嚴重惡化。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用“愛”鎖住了孩子的行動自由、心理自由,孩子沒有了自由,就像雄鷹沒有了翅膀,魚沒有了水,人類沒有了空氣一樣,父母這麼做的後果隻能是嚴重的扼殺了孩子的生命。
時代變了,世界變了,父母的思想也應該變了,不要再用“連你都是我的”的老式思想來管教自己的孩子了:要想改善孩子的生活狀態,就要適當的給孩子一定的生存空間,這種空間既包括立體的生活空間,也包括無形的思想空間。同時,父母還要積極學習一些孩子喜歡的新東西,這樣,父母才能更好的跟孩子進行交流,更好的適應新時代孩子的思想。
為什麼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成長的一生就是一本有趣的書,這本書的開始是在父母編織的童話中度過的,從孩子的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從幼兒園到結婚,父母都是最早閱讀孩子這本書的人。可是,現代的父母,工作壓力大,工作繁忙,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孩子這本書,於是,這本書上,寫滿了一筆筆的哀傷。
古語雲“知子莫若父。”古人認為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但是很多時候父母不能正確全麵的認識孩子,甚至還存在著很大的偏差。而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長期以來,相當普遍地存在著重保輕教、重智輕德等片麵教育導向。家長們不遺餘力地開發孩子的智力,購買大量課外書籍和輔導材料,聘請家教,送孩子上各類學習班,把學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中。家長們看重的隻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排名,並且對孩子學習標準普遍要求過高,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當孩子承受不了這種心理壓力時,就會導致孩子心理走上極端,嚴重的會有自殺或殺人傾向。
日前,南京市教育部門的一項調查表明,接受心理谘詢的中小學生中,與父母相處以及學習、考試而帶來的心理問題占60%以上。天津一中學的《關於中學生勞動現狀與教育對策的調查報告》表明,70%的學生一天在家幫助父母幹活僅占半小時左右。河北省有關部門一份《關於農村少年兒童成長環境與狀況調查報告》表明,家長在幫助孩子成長態度上,存在比較嚴重的誤區,選擇“講道理,讓孩子明白家長苦心”的占82%,選擇“為了讓孩子學習,盡量不讓孩子做家務、幹農活”的占27%。看到這些數字之後,再看到一些不會用墩布的初一年級的學生、不會掃地的小學生、大學裏不了解農民生活的農家子弟、有自殺傾向的學生,也就不奇怪了。但是這種片麵家庭教育的結果,會讓孩子的智力發育良好,但卻自私自利、目空一切、缺乏自信心與責任感,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人的成長是一個智力、非智力因素,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動態過程。成功的關鍵在於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質。周德藩認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學會做人”。要通過家長的言傳與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努力教育培養孩子具有優良的品質、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全的人格。孩子是父母的再版,不僅包括外貌、動作、舉止、做事習慣,甚至還有心理因素,包括思想、考慮事情的順序、道德品質、為人處世的方法等。如果你認為你的孩子沒有誠信,那一定是你沒有教會他怎樣去做一個誠信的人。
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說是說,做是做,言行不一,一邊要求孩子學會尊重,學會關心,自己卻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邊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自己卻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所以就有了不斷撒謊的孩子,上課偷看漫畫、小說的孩子,甚至有的孩子因為刺激,開始了早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