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明代小說《西遊記》的讀者當會記得,那隻把天庭、龍宮、人間、地府鬧得個天翻地覆的齊天大聖孫猴子,原非母胎哺育出來,而是來自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此石“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此仙石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出一石卵,風化而成石猴。它目運兩道金光,便演出了一支支驚天動地的英雄之歌。
作家為什麼要賦予這隻神猴以石頭的母體呢?原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種石頭崇拜的意向。石頭崇拜的源頭最早來自女媧煉石補天的傳說。後來很多文人都喜歡收藏石頭,宋代著名的書畫家米芾崇拜奇石,遇之輒作揖跪拜,世人視之為瘋巔,故有“米癲”、“米癡”之稱。在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中,石頭是有靈性的,石頭代表著天然、本真。
《紅樓夢》本名《石頭記》,這不僅因為它的故事背景部分地來自石頭城南京,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的第一回寫了一個關於石頭的神話故事。這個故事不僅是小說的楔子,而且,它包含著豐富的意蘊,這些意蘊寄寓著作者的理念,輻射著整部小說的情節,對全書起著綱領性的作用。
一、石頭的文化原型
【原文】
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補天:古代神話傳說。《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隻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隻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
一日,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豐神迥異,說說笑笑來至峰下,坐於石邊高談快論。先是說些雲山霧海神仙玄幻之事,後便說到紅塵中榮華富貴。此石聽了,不覺打動凡心,也想要到人間去享一享這榮華富貴,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說道:“大師,弟子蠢物,不能見禮了。適聞二位談那人世間榮耀繁華,心切慕之。弟子質雖粗蠢,性卻稍通;況見二師仙形道體,定非凡品,必有補天濟世之材,利物濟人之德。如蒙發一點慈心,攜帶弟子得入紅塵,在那富貴場中,溫柔鄉裏受享幾年,自當永佩洪恩,萬劫不忘也。”二仙師聽畢,齊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這石凡心已熾,那裏聽得進這話去,乃複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強製,乃歎道:“此亦靜極思動,無中生有之數也。既如此,我們便攜你去受享受享,隻是到不得意時,切莫後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說你性靈,卻又如此質蠢,並更無奇貴之處。如此也隻好踮腳而已。也罷,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一助,待劫終之日,複還本質,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頭聽了,感謝不盡。那僧便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於掌上,笑道:“形體倒也是個寶物了!還隻沒有實在的好處,須得再鐫上數字,使人一見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後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簪纓: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顯貴。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去安身樂業。”石頭聽了,喜不能禁,乃問:“不知賜了弟子那幾件奇處,又不知攜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問,日後自然明白的。”說著,便袖了這石,同那道人飄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