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劫:佛教名詞。梵文kalpa的音譯,“劫波”(或“劫簸”)的略稱。意為極久遠的時節。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曆若幹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忽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曆曆。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曆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後麵又有一首偈偈(j ):梵語“偈佗”(Gatha)的簡稱,即佛經中的唱頌詞。雲: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並題一絕雲: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講解】
《紅樓夢》這部小說在流傳的過程中有過一個書名,叫“石頭記”。按照脂硯齋的說法,“石頭記”乃是這部小說的“本名”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一回夾批。。不管是“紅樓夢”的書名,還是“石頭記”的書名,都在這部小說的總體構思上體現出來。而在這部小說的故事的具體展開過程中,首先進入讀者視野的則是一個關於石頭的怪異故事。
小說寫道,女媧煉石補天,剩下一塊未用。這塊“無材可去補蒼天”的石頭無法排遣心中的失落感,又向往人世間的榮華富貴,便請求一僧一道攜帶他墮落在紅塵中。和尚就在石頭上記下石頭在紅塵中的經曆,也即這部小說的故事內容。
這塊石頭經癩頭和尚施展幻術,靈性已通,它可縮成扇墜大小、可佩可拿的一塊寶玉,懸掛於賈寶玉的胸前,是賈寶玉用以鎮邪保命的寶物,也是賈寶玉生命的象征。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作者把它放在小說的開頭而且在故事的中間或結尾處多次作了回應,它對全書意蘊的呈現起著重要的統攝作用。這個石頭故事具有“序幕”、“引子”的性質,它引導著讀者理解的向度,為讀者的閱讀設定了一個意蘊深邃的規定情景。理解這個寓言的含義是理解整部小說意蘊的一把關鍵的鑰匙。
這個關於石頭的寓言故事引起了曆來研究者的重視。20世紀初,西方的文學人類學研究方法隨著西學東漸的狂飆而進入中國學術界,西方的“神話”概念已經在中國刺激了民俗學研究的興起,茅盾、郭沫若、聞一多、李玄伯、衛聚賢、淩純聲、鄭振鐸、錢鍾書等人都曾在這一領域作出重要的實踐。可惜這股文學人類學的學潮並未在紅學界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甚至《紅樓夢》中那些神話描寫和讖緯描寫,都曾經被陳獨秀、茅盾等人視為無關宏旨的“瑣屑的故事”而進行否定或刪削陳獨秀《紅樓夢新敘》,見《紅樓夢》(卷首),上海亞東圖書館,1921年。茅盾《節本紅樓夢導言》,《申報》1936年1月1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