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小說篇(63)(1 / 1)

打過了三更,河沿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河裏邊一個燈也沒有了。

河水是寂靜如常的,小風把河水皺著極細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邊並不像在海水上邊閃著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裏去了。似乎那漁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來似的。

河的南岸,盡是柳條叢,河的北岸就是呼蘭河城。

那看河燈回去的人們,也許都睡著了。不過月亮還是在河上照著。

野台子戲也是在河邊上唱的。也是秋天,比方這一年秋收好,就要唱一台子戲,感謝天地。若是夏天大旱,人們戴起柳條圈來求雨,在街上幾十人,跑了幾天,唱著,打著鼓。求雨的人不準穿鞋,龍王爺可憐他們在太陽下邊把腳燙得很痛,就因此下了雨了。一下了雨,到秋天就得唱戲的,因為求雨的時候許下了願。許願就得還願,若是還願的戲就更非唱不可了。

一唱就是三天。

在河岸的沙灘上搭起了台子來。這台子是用杆子綁起來的,上邊搭上了席棚,下了一點小雨也不要緊,太陽則完全可以遮住的。

戲台搭好了之後,兩邊就搭看台。看台還有樓座。坐在那樓座上是很好的,又風涼,又可以遠眺。不過,樓座是不大容易坐得到的,除非當地的官、紳,別人是不大坐得到的。既不賣票,哪怕你就有錢,也沒有辦法。

隻搭戲台,就搭三五天。

台子的架一豎起來,城裏的人就說:

“戲台豎起架子來了。”

一上了棚,人就說:

“戲台上棚了。”

戲台搭完了就搭看台,看台是順著戲台的左邊搭一排,右邊搭一排,所以是兩排平行而相對的。一搭要搭出十幾丈遠去。

眼看台子就要搭好了,這時候,接親戚的接親戚,喚朋友的喚朋友。

比方嫁了的女兒,回來住娘家,臨走(回婆家)的時候,做母親的送到大門外,擺著手還說:

“秋天唱戲的時候,再接你來看戲。”

坐著女兒的車子走遠了,母親含著眼淚還說:

“看戲的時候接你回來。”

所以一到了唱戲的時候,可並不是簡單地看戲,而是接姑娘喚女婿,熱鬧得很。

東家的女兒長大了,西家的男孩子也該成親了,說媒的這個時候,就走上門來。約定兩家的父母在戲台底下,第一天或是第二天,彼此相看。也有隻通知男家而不通知女家的,這叫做“偷看”,這樣的看法,成與不成,沒有關係,比較的自由,反正那家的姑娘也不知道。

所以看戲去的姑娘,個個都打扮得漂亮。都穿了新衣裳,擦了胭脂塗了粉,劉海剪得並排齊。頭辮梳得一絲不亂,紮了紅辮根,綠辮梢。也有紮了水紅的,也有紮了蛋青的。走起路來像客人,吃起瓜子來,頭不歪眼不斜的,溫文爾雅,都變成了大家閨秀。有的著蛋青色布長衫,有的穿了藕荷色的,有的銀灰的。有的還把衣服的邊上壓了條,有的蛋青色的衣裳壓了黑條,有的水紅洋紗的衣裳壓了藍條,腳上穿了藍緞鞋,或是黑緞繡花鞋。

鞋上有的繡著蝴蝶,有的繡著蜻蜓,有的繡著蓮花,繡著牡丹的,各樣的都有。

手裏邊拿著花手巾。耳朵上戴了長鉗子,土名叫做“帶穗鉗子”。這帶穗鉗子有兩種,一種是金的、翠的;一種是銅的、琉璃的。有錢一點的戴金的,少微差一點的帶琉璃的。反正都很好看,在耳朵上搖來晃去。黃忽忽,綠森森的。再加上滿臉矜持的微笑,真不知這都是誰家的閨秀。

那些已嫁的婦女,也是照樣地打扮起來,在戲台下邊,東鄰西舍的姊妹們相遇了,好互相的品評。

誰的模樣俊,誰的鬢角黑。誰的手鐲是福泰銀樓的新花樣,誰的壓頭簪又小巧又玲瓏。誰的一雙絳紫緞鞋,真是繡得漂亮。

老太太雖然不穿什麼帶顏色的衣裳,但也個個整齊,人人利落,手拿長煙袋,頭上撇著大扁方。慈祥,溫靜。

戲還沒有開台,呼蘭河城就熱鬧不得了了,接姑娘的,喚女婿的,有一個很好的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