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9章 第九章養蠶(1 / 2)

清明前後麥懷胎,穀雨前後麥見芒。

一大早,王斐夫妻便帶著王琮、王琦乘船去了洪州府,午飯時也未回。

午休後,王龐則計劃著,乘著孩子們年齡都還小,課業不是很重時,讓他們多體驗民生艱辛,於是帶著周笠、王琅、秦瓔去往桑園。

到了山腳,立春的丈夫徐管事已等在路口迎接。因山並不大不高,隻是個小山林,裏麵也早已被清理過多年,最危險的隻是些無毒的蛇,並沒有什麼毒蛇猛獸,所以眾人便棄了牛車步行而上。

初上山坡時,三個孩子看著兩旁稍遠處,陽光下被風吹過的冬麥田,隻見綠浪滔滔,隨後一陣沙沙聲和著草木的清香傳入鼻尖,腦海頓時清明。

眾人慢慢步行至山腰,除了偶爾閃過的一兩隻野兔、刺蝟、野雞外,並沒有遇到什麼動物。幾個孩子見刺蝟遇人不跑,隻是在地上縮成一個刺團,便在草中停了會兒,一邊聽徐管事介紹刺蝟的習性,一邊好奇地用棍子撥弄著簍子裏的刺蝟研究了一會兒。

王龐見此也順勢教了三個孩子兩首與刺蝟有關的古詩。一首是李貞白的《詠刺蝟》,行似針氈動,臥若栗球圓;莫欺如此大,誰敢便行拳。另一首則是杜甫的《相和歌辭·前苦寒行二首》其一,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蝟;楚江巫峽冰入懷,虎豹哀號又堪記。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絺綌;玄冥祝融氣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釋。

對於第一首,孩子們都覺得非常有畫麵感。因為在觀察對比中發現,它將刺蝟的形象特征一一點明,形容的非常傳神。

秦瓔撥弄著刺蝟時,除了覺得可愛外,更多想到的是,昨夜在課堂上了解到的刺蝟的藥用價值,其腦、肉、脂肪油、心肝、膽及皮都可供藥用,真是一身都是寶啊。聽到徐管事提及刺蝟全身大都可入藥,秦瓔眼睛一亮,卻見徐管事就此一句後便直接轉為如何捕捉刺蝟,於是忙追問了句,“徐管事,怎麼將刺蝟做成藥啊?”

徐管事笑著搖搖頭,“這個我就不知了,大都隻有各家郎中或藥農才知道如何炮炙。”回完後,徐管事便繼續教如何抓刺蝟。

秦瓔覺得有些遺憾,雖然以這個時代的特點,徐管事不了解很正常,但正是因為這種對於知識的保守做法,才導致很多中醫的藥方、技法遺失在曆史的長河中,這也是科技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好奇心滿足後,眾人繼續前行,慢慢的橡樹、鬆樹、楓樹、柿子樹等漸漸減少,隻見一片綠油油的桑樹林映入眼簾,幾位中年婦人正背著籮筐采著桑葉。見到主家和莊子的管事,婦人們齊齊行禮。王龐回應後,在徐管事的引領下帶著三個孩子進入了莊子。

眾人因規定,並未進入蠶房,而是停在了蠶房門口的屋簷下,站在門口看著蠶房內木架上的一排排竹篩。很快一個養蠶的婦人便端出三個竹篩,將竹篩一一放置在凳子上後,用蹩腳的雅言向眾人介紹著蠶的習性和生長過程。

周笠低頭看著竹篩內一條條白色的蠶,瞬間身上起了一身起皮疙瘩。見王琅已捏起一條正吐絲的蠶放在手心觀察,隻覺得整個人更不好了,明明太陽曬著正熱,卻感覺後背在冒冷汗。又見秦瓔也終於伸出微顫的食指,輕碰桑葉上幼蠶的身體,摸了幾下後,秦瓔便手微抖的從中間竹篩裏,捏起一隻正吐絲的蠶放在手心觀察。

周笠想了想,覺得自己年齡最大不該如此之慫,強忍不適,靜靜地湊近竹篩觀察蠶吃葉、吐絲的動作,然後用手輕摸蠶的表皮。等到心中懼怕感稍稍變弱,也捏起一隻放在手心,過了會見蠶並無太多異味也不咬人,便不再惡心害怕,隻覺小小的蠶居然可以吐出如此多絲,真神奇。

王龐見幾個孩子觀察了一會兒後,便順勢又教了兩首關於桑蠶的詩。

一首是《七絕·詠蠶》,不食糧油食素桑,勤提細喂四更裝;心明到老絲方吐,織得綾羅漂海洋。生平美味是田桑,養晦韜光在暗房;盡吐情絲呈錦繡,奮舒羽翼自翱翔。羞言茅屋養身苦,愧飾瓊樓染酒香;空恨炎涼厄雅士,漫言些小未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