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9章 第九章養蠶(2 / 2)

另一首詩是《田家行》,男聲欣欣女顏悅,人家不怨言語別;五月雖熱麥風清,簷頭索索繰車鳴。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麥收上場絹在軸,的知輸得官家足。不望入口複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回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教完並解釋完詩後,王龐又延伸地講解了繭稅的內容,及為什麼需要如此製定稅收政策的原因。見幾個孩子因同情而露出對於相關稅目的不認同,又繼續延伸講解了下稅收的使用和重要性,以及養蠶對於農民收入的補充。

雖然大理上已說服了幾個孩子,但王琅和周笠的心中,依舊隱隱覺得有些不平不舒服,不過想想自己也算利益獲得者之一,又覺得有些矛盾。尤其是周笠,自己的親舅舅正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利益獲得者,他覺得自己似乎可以做些什麼,但是到底又能具體做些什麼卻並不知道。

秦瓔聽完後,除了感慨古代平民生活的不易之外,更多想到的是科技的製約,如果有棉花替代木棉會不會也好一些呢?各類動植物產量再提高些,稅收再降低一些,國家會不會有可能獲得更多稅收,而普通民眾也能相對更輕鬆一些。自己所在的地區已是魚米之鄉,這幾年也算風調雨順,尚有些農戶一年中有兩到三個月隻能喝菜粥為生,氣候土壤更差些的地方,又該如何生存呢。

王龐看了看三張年齡還小,還不太會隱藏情緒想法的臉,繼續道:“你們都富有同理心,這一點很好。先帝年少時便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前唐杜甫也曾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很多仁者都有心懷天下的誌向,更有甚者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先帝和今上也是如此。在位期間,他們力求吏治清明、輕徭薄稅,雖相對前朝而言,已漸漸國泰民安、民康物阜,但至今天下很多地方依舊民生多艱。連他們都暫時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你們就更不必強迫自己,現在就一定要做到或想到辦法了。”

“老子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你們現在年齡還小,不必思慮過多。若是有心,先好好讀書吧,也許有一天你們會在書中、生活中或者在未來的曆練中尋找到好的方法、答案。記住,隻有你們自身強大,才能有一絲機會實現智者們提及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期望。”

“謝先生指點。”

“謝叔祖父指點。”

周笠和王琅覺得自己好像知道了什麼,卻又依舊有些迷糊,不過心中似乎被種下了什麼,也許有天這些種子,終能成長為參天大樹,撐起另一片世界。既然暫時無法,那就先好好讀書吧,也許等長大了就想到了方法,前人實現不了不代表後人也不行啊。

王龐見他們已平複了情緒,便讓徐管事將小籃子分給他們,帶著他們去往桑林采葉。

回家的路上,幾個孩子帶著蠶和自己采的桑葉,一起感歎著桑蠶一身寶。幾人一路上,從可入藥的桑葉蠶沙,可織布保暖的蠶絲,聊到等桑樹結果了,再一起到上山采果子吃才各自歸家。

傍晚,周笠的大伯、二伯見到蠶後隻是端著小竹籃看了看,感慨了下小時候養蠶的艱難。幾個堂哥卻在一旁低聲討論,炸烤蠶蛹的味美。家中的伯母、母親和堂姐、嫂子們,則都對蠶避而遠之,對於周笠手上的小籃子更是用行動表示她們的抗拒,眼不見為淨。

晚飯時,秦瓔見母親臉帶喜意,原來是已在城中為姐姐請到了個教畫藝的女先生,約好每五日接來家中教學一次,每次一個半時辰。秦瓔看著開心的姐姐,想想自己前世一塌糊塗的美術,思考著自己這輩子有沒有可能,在沒有各類考試壓榨時間的情況下,解救一下鬼畫符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