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2月~1936年12月)
稻草!所以,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井上馨在談到中國時,已經是這種腔調:中國不足懼,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啦!
井上馨的師父是明治維新的“老前輩”“憂國誌士”,“憤青”吉田鬆陰,所謂“日本放眼西方第一人”。當年,美國人佩裏準將帶著六七條軍艦敲開日本的大門後,送給日本人一些“玩具”,除了一個超級火車模型外,還有電報機、望遠鏡什麼的。一下子就把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人給震了。他們抱著“玩具”,也想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結果發現:隻能送點優質大米給美國人。那一代日本人,但凡有點腦子的,都受了刺激,所以後來開始嚷嚷“尊王攘夷”“富國強兵”,要向歐美看齊。吉田鬆陰呢,這哥們兒當時一度想偷渡到美國,想看看人家是怎麼搞的,但沒跑成,隻好在鄉下非法辦班——鬆下村塾,在那兒議論時政,並一度計劃刺殺幕府高官,搞到最後被人打死,不到30歲。
吉田這小子雖然年輕,想法卻非常強大。他特別焦慮日本的命運,在歐美的艦炮下,一不留神就得跟中國一樣了。但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他還不忘打別人的主意,盤算著怎麼對外侵略。他認為:一旦日本國力充實了,就該向海對麵的大陸“發展”,讓朝鮮進貢,進取滿洲,占領台灣,征服整個中國,以至兵臨印度!吉田一定覺得命運不濟,要不然,明治維新成功後,自己肯定會混個首相當當。因為他死後沒多久,他的幾個高徒就聯合一些人搞掉了閉關鎖國的幕府,擁著明治天皇搞起了維新。這些高徒,除井上馨外,還有“明治維新第一人”木戶孝允、倒幕運動的軍事統帥高杉晉作、日清甲午戰爭時的首相伊藤博文、“日本現代陸軍之父”山縣有朋!隻說這個山縣,出身“倒幕”兩大藩之一的長州藩(長州藩以山口縣為領地,後來長期把持日本陸軍;另一藩為鹿兒島的薩摩藩,主導海軍。),他搞了個理論:除本土主權線外,日本還該有條利益線。利益線就是“跟主權線的安全緊密相關的地方”。他認為,對日本來說,滿洲是利益線最關鍵的一環,甚至可以說是生命線。作為一個島國,他們沒戰略縱深,加上資源貧乏,經濟依賴性強,一旦被卡了脖子,很快就上不來氣兒了,所以得打對麵大陸的主意。山縣那一代軍閥政客,差不多腦子裏都有這麼個想法。
這就是日本的“大陸政策”。
1937年初秋,京都第16師團的戰船出現在天津大沽口海麵,該師團第20聯隊士兵東史郎在日記裏這樣寫道:“昭和十二年九月十二日,船到達大沽海麵……這下終於到達了中國。大陸!大陸!憧憬已久的大陸!……真是一片廣袤無垠的大地啊!”
興奮又貪婪的口氣。
明治維新後,這個政策被推上政府軌道。明治詔書稱其為“開萬裏波濤,布皇威於四方”。人們不怕一個瘋子,也不擔心一個按部就班的正常人,但日本人的擴張野心瘋狂而嚴肅,這就很可怕了。
回到1926年的聖誕節。這天發生了件事兒:天皇死了。
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可以想象,這是個什麼量級的新聞。
據說,日本的第一代統治者是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他在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從此天皇萬世一係,未曾斷過血脈。但仔細琢磨,也有疑問:這位神武不是傳說中的人物嘛,是否真的存在是一個大問題。別管這些了,先說死的這位天皇吧,是明治和昭和之間的大正。
大正天皇叫嘉仁,日本天皇隻有名,沒姓兒。嘉仁是明治天皇睦仁唯一活下來的兒子。1912年,打敗了中、俄而讓日本坐上強國“過山車”的明治天皇死了,當時很多日本人都哭了,他們是真動感情了。有人沒耬(lóu)住,自殺殉葬了,就是那個日俄戰爭中的風雲人物、把士兵當肉彈往俄國人的高地上送的乃木希典。等大夥平靜下來後,發現已經是大正時代了。
說起來有點遺憾,這位天皇的精神狀態很糟,確切地說,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最著名的事件是:在一次召開國會時,他把詔書卷成圓筒當望遠鏡,瞄向自己的大臣……這確實叫人很無語。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是活神,而這位活神如此古怪,以至每次在重要場合,尤其是接見外國使節時,大臣們都很擔心,不知道自己的陛下會幹些什麼。所以,一著急,他們就擁戴大正之子裕仁出任“攝政”處理國家機要了,這是1921年。
大正年代早期,日本內閣還是一種藩閥政治,由明治維新的功臣輪流掌權,新興的資產階級覺得這樣一直下去不像話,就支持一些“粉”西方的政治家搞政黨政治,那時候軍部還比較收斂,“大正之春”就這麼來了。
現在,這位天皇死了,皇宮裏一陣忙活,首相若槻禮次郎帶領大臣們簇擁著25歲的皇太子裕仁即了位,成為第124代天皇。
接下來的頭等大事,不是給死去的天皇出殯,而是給新天皇取個年號。日本“有關部門”鎖定“光文”二字。大正天皇是聖誕節死的,消息靈通的《東京日日新聞》(《每日新聞》的前身。《每日新聞》是日本非常普遍的一份報紙,也是日本曆史最悠久的報紙。資本金為41億5000萬日元。1872年2月21日在東京創刊, 1911年3月1日同《大阪每日新聞》合並。)搶先發了號外,公布了新年號。內閣覺得很沒麵子,一點也不神秘了,沒意思,你們不是報道了“光文”嗎?就偏不用這個,最後選擇的是備用年號:昭和。日本天皇年號的用字,都取自中國古代的典籍。“昭和”二字出自《尚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