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換崗前後,中國發生了大變化!前一年春天,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北上京城。武昌首義後,清王朝土崩瓦解,但隨後十幾年,大小軍閥紛爭不斷,中國仍是一團糟。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前,曾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的遺言。無論怎麼個努力法,關鍵都是人才。對當時來說,最緊缺的自然是軍事人才。而且,以前一次次失敗的教訓,也告訴孫中山:有支能抓在手裏的軍隊多重要!所以,他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924年,在廣州建立了黃埔軍校,後遷到南京,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對這個學校打造的人才,多年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有個評價,那個評價怎麼說來著?先不急講。
我們隻說孫中山去世後不久,廣州國民政府就成立了。1926年7月,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開始了掃滅北洋軍閥的統一戰爭。當時的國民政府施行的是“革命外交”,一掃各種不平等條約,一舉一動都頗為給力,北伐軍更是朝氣蓬勃,在短時間內就驅逐了孫傳芳、吳佩孚等巨閥,兵鋒直指北洋世界最後的統治者:坐鎮北京的張作霖。
張作霖有點緊張,心想別再被蔣介石收拾了。但叫他沒想到的是,最後收拾他的人,不是從前麵過來的蔣介石,而是站在身後的日本人。
在當年,日清甲午戰爭後,日本人不但從清政府那裏訛了2億兩白銀和台灣,還割走了遼東半島,這讓西洋人也看不過眼了,尤其是在遠東有不少利益的俄國,於是俄國沙皇聯合法、德進行幹涉。當時日本雖發展神速,但還沒強大到能跟這三大佬對抗的地步,隻能恨恨地把到嘴的遼東再吐出來,但又敲了清政府3000萬兩白銀。後來日本人發動日俄戰爭,原因之一就是報這一箭之仇。
對日本人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豪賭,他們押上的不隻是銀子,還有整個民族的命運。因為他們麵對的不再是步履蹣跚易推倒的中國清政府,而是被稱為“歐洲憲兵”的俄羅斯帝國。如果輸掉戰爭,30年來明治維新的努力將付諸東流,日本整個國家將陷入萬劫不複的困境;如果贏了,他們將真正成為與歐美平起平坐的世界第一流強國。事實上,直到日俄戰爭前,歐美列強跟日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還沒全廢除。
所以在對馬海峽的海上決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平八郎的旗艦升起“Z”字旗,旗語為“皇國興廢,在此一舉,望全體將士奮勉努力”。這個崇拜中國明朝思想家、軍事家王陽明的來自日本鹿兒島的矮子,在參謀秋山真之的幫助下,最終竟完滅俄國艦隊。如果說東鄉指揮的海戰——實際上是秋山的功勞——頗具技術含量的話,那麼乃木希典等人指揮的陸戰就乏味多了,隻會用死屍填。但俄國人還真含糊了,他們發現:自己的對手已經徹底瘋了。
根據日俄和約,俄國人把從清政府那裏租來的旅順、大連地區“轉讓”給日本,一起歸日本的還有俄國人建的中東鐵路長春到旅順段,即南滿鐵路。日本把旅大地區改名“關東州”,並以護路保僑為名駐紮軍隊,這就是關東軍。
很多日本人認為:無論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滿洲都關係日本國運。跟俄國人開戰,不但戰死近十萬將士,還把整個國家都賭上了,所以他們覺得自己在那片黑土地上怎麼折騰都不過分。但話又說回來,這裏到底不是日本的領土,大夥心裏都跟明鏡兒似的,所以到頭來他們還得找個人給他們幹事兒,幾經篩選後,張作霖脫穎而出。
張作霖不是個老實人,因為他是個創業者。
張作霖依靠日本人的支持壯大了聲勢,成了末代軍閥中的No.1。但張作霖畢竟是中國人,又是土匪出身,血性是可以的,後來對日本人的要求,就有點陽奉陰違了,先前答應的很多東西不兌現,比如日本移民問題、開礦問題、新建鐵路問題,導致懸案越來越多。看上去,日本人把張作霖當作傀儡,實際上,是張作霖耍了日本人。日本人很不高興,具體地說,是關東軍很不高興。
關東軍司令部設在旅順,常駐兵力有一個師團(日本國內師團輪流駐紮,平時每個師團12,000人左右,戰時才超過20,000人),加上南滿鐵路沿線的獨立守備隊,總共也不到20,000人。關東軍沒直接跟張作霖翻臉,因為後者強有力地控製著三四十萬軍隊。最關鍵的是,他們認為張作霖不是個好對付的主兒。
1928年,蔣介石率軍北伐過山東時,日本人不幹了,打著保護僑民的旗號,出兵擋著不讓過,並暴虐濟南。蔣總司令又氣又惱,但又得罪不起日本人,隻好繞道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