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騰】
朱棣之所以器重解縉,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他準確地判斷出,解縉就是那個能勝任大典主編工作的人。於是,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鄭重的將這個可以光耀史冊也可以累死人的工作交給了解縉。他的要求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直言,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成一書,毋厭浩繁”。
多麼豪壯的話語和願望!請大家不要小看修書這件事,在信息並不發達的當時,書籍即使出版後也是很容易失傳的,因為當年也沒有出版後送一本給圖書館的習慣,小說之類的書很多人看,但某些經史子集之類的學術書籍就很少有人問津(這點和現在差不多),極易失傳。而某些不傳世的書籍就更像武俠小說中的秘籍一樣,隱藏於深山密林之中,不為人知。要采集這些書籍,必須要大量的金錢和人力物力。所以雖然每個朝代都修書,卻大有不同。比較窮的朝代官方修書數量有限,隻求修好必須修的那一本——前朝的史書。
而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書,他要修的是涵蓋古今,包容萬象,蘊含一切知識財富的百科全書!
這不僅僅是文化,這是包括經濟在內的綜合實力的體現,是一個國家自信和強大的象征!
大典之外,再無它書!
我們可以想到,當朱棣將這項工作交給解縉時,他是把希望和重擔一起賦予了這個年僅三十四歲的年輕人,可是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朱棣看來無比重要的事情,在解縉那裏卻成了一項“一般任務”。
解縉在這件事情上並沒有表現出政治敏銳性,他天真地以為,這不過是皇帝一時的興趣,想編本書玩一玩,於是在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十一月,他就向皇帝呈送了初稿,名《文獻大成》。應該說這套初稿也是花費了解縉很多心血的,但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這番心血換來的是朱棣的一頓痛罵。
解縉如此之快地完成任務,倒是讓朱棣十分高興,可當他看到解縉送上來的書時,才明白這位書呆子根本就沒有領會領導的意圖。於是他狠狠地斥責了解縉一頓,然後擺出了大陣勢。
這個陣勢實在是大,完全體現了明朝當時的綜合國力,首先,朱棣派了五個翰林學士擔任總裁(不是今天我們社會上的那種總裁),此五人以王景為首,都是飽學之士。並另派二十名翰林院官員為副總裁,這二十個人也都是著名的學者。此外,朱棣還在全國範圍內發起總動員令,召集所有學識淵博的人,不管你是老是少,是貧是富,瘸子跛子也沒關係,腦袋能轉得動,腳能走得動就行了,全部召集來做編撰,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編輯。
這還沒完,朱棣拿出了拚命的架勢,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他還在全國各個州縣尋找有某種特定能力的人,但這種能力並不是學問,那麼他到底找的是什麼人呢?
答案是:字寫得好的人。
由於當時是修一部全書,所以要采集大量的書籍和資料,這些資料找來之後需要找人抄寫,這也情有可原,因為當時並沒有電腦排版技術,在編撰過程中隻有找人用手來寫。
既然是大明帝國編的書,自然要體麵,書籍的字跡必須要漂亮清晰,如果要找一個類似我這樣字跡潦草,每天隻會在電腦麵前打字的人去抄書,別說朱棣看不慣,我自己都會覺得丟人啊。那年頭,你要是寫得一手爛字,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這是名副其實的文化總動員,可以說朱棣是集中了全國的精英知識分子來做這件事情。之前我們曾經提到過,修書也能充分體現國家的經濟實力,這是因為你要召集這麼多的知識分子來為你修書,你就得在招聘廣告上寫明:包食宿,按月發工資。千萬不要以為知識分子讀書人就會心甘情願的幹義務勞動,人家也有老婆孩子。
朱棣是一個做事幹脆的人,他雷厲風行的解決了問題,他將編撰的總部設在了文淵閣,並給這些編書的人安排了住處,要吃飯時自然有光祿寺的人來送飯,編書的人啥也不用管,編好你的書就行了。
看了我們以上的介紹,大家應該清楚了,沒有錢,沒有很多的錢,這書能修成嗎?
貧窮的王朝整日隻能疲於奔命,一點國庫收入拿來吃飯就不錯了,哪裏還有閑錢去修書?
盛世修書,實非虛言。
除了以上所說的這些人外,朱棣還給解縉派去了一個幫手,和他共同主編此書。這個人說是幫手,實際上應該是監工,因為在此之前,他隻做過一次二把手,不巧的是,一把手正是朱棣。
這個監工就是姚廣孝。
姚廣孝不但精於權謀,還十分有才學,明朝初年第一學者宋濂也十分欣賞他的才華,而那個時候,解縉還在穿開襠褲呢。
把這樣的一個重量級人物放在解縉身邊,朱棣的決心可想而知。
當朱棣以排山倒海之勢擺出這樣一副豪華陣容時,解縉才終於明白,自己將要完成的是一件多麼宏大、光榮的事情。如果不能完成或是完成不好,那就不僅僅是丟官的問題了。
啥也別說了,開始玩命幹吧!
在經過領導批示後,解縉同誌終於端正了態度,沿著領導指示的方向前進,事實證明,朱棣確實沒有看錯人。解縉充分發揮了他的才學,他合理的安排者各項工作,采購、辨析、編寫、校對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每次編寫完一部分,他都要親自審閱,並提出修改意見。作為這支龐大知識分子隊伍中的佼佼者,他做得很出色。
當這上千人的編撰隊伍在他的手中有序運轉,所修大典不斷接近完成和完善時,解縉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夢想,他不再是懷才不遇的書生,而是國家的棟梁。
在修撰大典的過程中,朱棣還不斷地給予幫助和關照,永樂四年(1406)四月,朱棣在百忙之中專門抽出時間探望了日夜戰鬥在工作崗位上的各位修撰人員,並親切地詢問解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何困難,解縉感謝領導的關心,並表示一定再接再厲,把工作做好,以報答皇帝陛下的恩情,不辜負全國知識分子的期望。最後他提出,大典經史部分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但子集部分還有很多缺憾。
朱棣當即表示,哪裏有困難,就來找我,一定能夠解決,不就是缺書嗎,給你錢,去買,要多少給多少!之後他立刻責成有關部門(禮部)派人出去買書。
有了這樣的政治支持和經濟支持,再加上解縉的得力指揮和安排,無數勤勤懇懇的知識分子日夜不休的工作著,他們在無數個燈火通明的夜晚筆耕不輟,舍棄了自己的家庭和娛樂,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其中有不少人因為勞累過度而死),隻為了完成這部古往今來最為偉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