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兵不厭詐
【無需談判,幹掉就好】
對李如鬆而言,萬曆二十年(1592)實在是個多事的年份。剛剛解決完寧夏這攤子事,就接到了宋應昌的通知,於是提督陝西就變成了提督遼東,凳子還沒坐熱,就掉頭奔日本人去了。
其實說起來,李如鬆並不是故意耍大牌,一定要宋部長等,之所以拖了幾個月,是因為他也要等。
事實上,所謂遼東鐵騎,並非李如鬆一人指揮,而是分由八人統領,參與寧夏平亂的,隻是其中一部分。
而這一次,李如鬆並沒有匆忙出發,在仔細思慮之後,他決定召集所有的人。戰爭的直覺告訴他,在朝鮮等待著他的,將是更為強大的敵人。
作為大明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遼東鐵騎的人數並不多,加起來不過萬人,分別由李成梁舊部、家將、兒子們統管,除了李如鬆有三千人外,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楨、李如梧以及心腹家丁祖承訓、查大受等都隻有一千餘人,所謂濃縮的才是精華,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而除了等這幫嫡係外,他還要等幾支雜牌軍。
奉宋應昌命令,歸李如鬆指揮的,包括全國各地的軍隊,自萬曆二十年(1592)八月起,薊州、保定、山東、浙江、山西、南直隸各軍紛紛受命,向著同一個方向集結。
萬曆二十年(1592)十一月,各路部隊遼東會師,援朝軍隊組建完成,總兵力四萬餘人,宋應昌為經略,李如鬆為提督。
部隊分為三軍,中軍指揮官為副總兵楊元,左軍指揮官為副總兵李如柏,右軍指揮官為副總兵張世爵,所到將領各司其職。
簡單說起來,大致是這麼個關係,宋應昌是老大,代表朝廷管事,李如鬆是老二,掌握軍隊指揮具體戰鬥,楊元,李如柏,張世爵是中層幹部,其餘都是幹活的。
細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安排別有奧妙,李如柏是李如鬆的弟弟,自然是嫡係,楊元原任都督僉事,卻是宋應昌的人,張世爵雖也是李如鬆的手下,卻算不上鐵杆。
左中右三軍統帥,實際上也是左中右三派,既要給李如鬆自由讓他打仗,又要他聽話不鬧事,費盡心思搞平衡,宋部長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但實際操作起來,宋部長才發現,全然不是那回事。
按明代的說法,李如鬆是軍事主官,宋應昌是朝廷特派員,根據規定,李如鬆見宋應昌時,必須整裝進見,並主動行禮,但李如鬆性情不改,偏不幹,第一次見宋應昌時故意穿了件便服,還主動坐到宋部長的旁邊,全然不把自己當外人。
宋應昌自然不高興,但局勢比人強,誰讓人家會打仗呢,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
對領導都這個態度,下麵的那些將領就更不用說了,呼來喝去那是家常便飯,且對人總是愛理不理,連他爹的老部下查大受找他聊天,也是有一句沒一句,極其傲慢。
但他的傲慢終將收斂——在某個人的麵前。
萬曆二十年(1592)十二月,如以往一樣,在軍營裏罵罵咧咧的李如鬆,等來了最後一支報到的隊伍。
這支部隊之所以到得最晚,是因為他們的駐地離遼東最遠。但像李如鬆這種人,沒事也鬧三分,隻有別人等他,敢讓他老人家等的,那就是活得不耐煩了,按照以往慣例,迎接這支遲到隊伍領兵官的,必定是李如鬆如疾風驟雨般的口水和嗬斥。有豐富被罵經驗的諸位手下都屏息靜氣,準備看一場好戲。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好戲並沒有上演,充滿找茬欲望,一臉興奮的李如鬆竟然轉性了,不但沒有發火,還讓人收拾大營,準備迎接,看得屬下們目瞪口呆。
這一切的變化,從他聽到那位領兵官名字的一刻開始——吳惟忠。
吳惟忠,號雲峰,浙江金華義烏人,時任浙江遊擊將軍。
這個名字並不起眼,這份履曆也不輝煌,但隻要看看他的籍貫,再翻翻他的檔案,你就能明白,這個麵子,李如鬆是不能不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