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會】
萬曆二十一年(1592)正月初四,在無數懷疑的眼光中,李如鬆帶兵抵達了安定館(明史為肅寧館),在這裏,他見到了前來拜會的日軍使者。
但這些人即不是來宣戰,也不是來求和的,他們隻有一個比較滑稽的目的——請賞。
李如鬆的計策成功了,在他的授意下,沈惟敬派人向小西行長報信,說明朝同意和談條件,此來是封賞日軍將領,希望做好接待工作雲雲。
要說這日本人有時還是很實在的,聽說給賞錢的來了,小西行長十分高興,忙不迭地派人去找李如鬆。
一般說來,辦這種事,去個把人也就夠了,不知是小西行長講禮貌,還是窮瘋了,這次竟然派了二十三個人,組了個團來拿封賞。
順便說一句,這裏的數字,源自我所查到的兵部侍郎宋應昌的奏疏,但據明史記載,是二十個人,而且事後剩餘人數也不同,這也是沒辦法,明代史難度就在於史料太多,這本書這麼說,那本書那麼說,基本上就是一筆自相矛盾的爛賬,類似情況多如牛毛。
在本書中,但凡遇到此類頭疼問題,一般根據顧頡剛先生的史料辨析原則,故此處采信宋應昌的奏疏。
這二十三人到的時候,李如鬆正在大營裏,他即刻吩咐,把帶頭的幾個人請到大營,他馬上就到。
馬上的意思,就是很快,當然,也是還要等一會兒。
出事,也就是一會兒的事。
李如鬆很懂得保密的重要性,所以沈惟敬的情況以及他的打算,隻有少數幾個人知曉,這中間不包括李寧。
李寧是李如鬆的部將,性格簡單粗暴,天天喊打喊殺,這天正好呆在大營外,先聽說來了日本人,又聽說李提督要處理這些人,當即二杆子精神大爆發,帶著幾個人,這就進了大營。
一進去,李寧二話不說,拔刀就砍,日本人當時就傻了眼,兩國交戰還講究個不斬來使,來討賞的竟然也砍?於是倉皇之間,四散逃命。
由於李寧是自發行動,又沒個全盤計劃,一亂起來誰也不知怎麼回事,一些日本人就趁機逃掉了,於是亂打亂殺之後戰果如下:生擒一人,殺十五人,七人逃走。
等李如鬆“馬上”趕到的時候,看到的就是這麼個一地雞毛,狼狽不堪的場麵,他當即暴跳如雷,因為這個傻大粗不但未經命令擅自行動,還破壞了他的整體計劃。
李提督自然不肯幹休,當即命令,把李寧拉出去砍頭。
但凡這個時候,總有一幫將領出場,求情的求情,告饒的告饒,總而言之,要把人保下來。
這次也不例外,李如鬆的弟弟李如柏親自出馬,且表演得十分賣力(哭告免死),礙於眾人的麵子,李如鬆沒有殺李寧,重責他十五軍棍,讓他戴罪立功。
但就在大家如釋重負的時候,李如鬆卻叫住了李如柏,平靜地對他說了一句話:
今天你替人求情,我饒了他,但如果你敢違抗我的將令,我就殺了你(必梟首)。
李如柏發抖了,他知道,自己的哥哥從不開玩笑。
從那一刻起,無人再敢違抗李如鬆的命令。
教訓了李寧,又嚇唬了弟弟,但事情依然於事無補,日軍使者已經殺掉了,你總不能去找小西行長說,這是誤會,我們本打算出其不意,過兩天才撕破臉打你,所以麻煩你再派人來,咱們再談談。
隻要日本人精神還正常,估計這事是沒指望的,所以李如鬆認定,自己的算盤已經落空。
然而最蹊蹺的事情發生了,僅過了一天,小西行長就派來了第二批使者,而他的任務,並不是宣戰,也不是複仇,卻是澄清誤會。
誤會?李如鬆目瞪口呆。
估計是沈惟敬的忽悠功底太強,小西行長對和談信心十足,就等著明朝冊封了,聽說自己派去的人被殺了,先是吃了一驚,然後就開始琢磨,想來想去,一拍腦袋,明白了:一定是誤會。
由於擔心上次那批人沒文化,禮數不到,所以這次他派來了自己的親信小西飛,讓他務必找到李如鬆,摸清情況。
事情正如他所想的那樣,在短暫的驚訝之後,李如鬆笑容滿麵地迎接了他,還請他吃了頓飯,並確認了小西行長的疑問:沒錯,就是誤會。
既然是誤會,小西行長自然也就放心了,誤會總是難免的,死了就死了吧,希望大明隊伍早日到達平壤,他將熱情迎接。
李如鬆回複,十分感激,待到平壤再當麵致謝。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六李如鬆到達平壤。
日本人辦事確實認真,為了迎接大明隊伍,在城門口張燈結彩不說,還找了一群人,穿得花枝招展在路旁迎接(花衣夾道迎),據說事先還彩排過。
而當李如鬆遠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旗飄飄,夾道歡迎,這算是怎麼回事?侮辱我?
但在短暫的詫異之後,李如鬆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能一鼓作氣衝入城去,攻占平壤,唾手可得!
他隨即下達了全軍總攻的命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部隊似乎中了邪,有的往前衝了,大部分卻隻是觀望,幾道命令下來,也隻是在原地跺腳,龜縮不前。
之所以出現如此怪象,說到底還是老問題——沒見過,千裏迢迢跑過來,沒看見拿著刀劍的敵人,卻看見一群衣著怪異在路邊又唱又跳,混似一群瘋子,換了誰都心裏沒底。再加上祖承訓的妖魔化宣傳,大多數人都認定了一個原則——不急,看看再說。
這一看,就耽誤了。
戚家軍打日本人起家,自然不會少見多怪,二話不說撩起袖子就往前趕,可是他們是步兵,行進速度慢,而大多數騎兵都在看稀奇,無人趕上。
這麼一鬧騰,傻子也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小西行長如夢初醒,立刻關上城門,派兵嚴加防守(悉登城拒守),把明軍擋在了城外,雖說丟了個儀仗隊,總算是保住了平壤。
李如鬆徹底發作了,城門大開,拱手相讓,居然不要,你們都是瞎子不成?!
但惱怒之後,李如鬆仔細觀察了眼前這座城池,很快,他意識到,這或許不是一次成功的進攻,卻並非毫無價值——隻要采取適當的行動。
於是一幕讓小西行長摸不著頭腦的情景出現了,已經喪失戰機的明軍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重新發起了攻擊,而他們的目標,是平壤的北城。
平壤的北城防守嚴密,且有牡丹峰高地,易守難攻,進攻很快被擊退,明軍並不戀戰,撤兵而去。
站在城頭的小西行長,看到了戰鬥的全過程,他十分不解,為何明軍毫無勝算,卻還要攻擊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