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勝算
【劉大刀】
第一個到達目的地的,是西路軍,主帥劉綎。
劉綎,字子紳,江西洪都(今南昌)人。應該說,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猛人。
劉珽的父親叫做劉顯,是明軍的高級軍官,而且經常領兵出戰,基本上沒怎麼在家呆過。但值得誇獎的是,雖然他長期不在家,劉珽的教育輔導工作卻一點也沒耽誤——劉顯打仗,是帶著兒子去的。
自幼出入軍營,吟詩作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每天見慣砍砍殺殺。有這樣優良的家庭教育打底,劉珽很早就體現出了武將的天賦。他不但勇猛善戰,而且力大無窮,用的兵器也很特別——镔鐵大刀。
所謂镔鐵,到底是啥成分,已經無人知曉,但它的重量,史料上是有記載的:一百二十斤。
當然了,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也不算太重,隻要身體還行,練一練也還舉得起來。不過劉綎同誌不光舉,而且用,其具體用法,史料上是這樣形容的——輪轉如飛。
每次我看到這四個字,都有不寒而栗之感。
在戰場上用這種兵器,那真是想低調都不行,所以很快劉珽就出名了,而且還有一個響亮的外號——劉大刀。
劉大刀不但手裏的家夥實在,人也很實在,說砍就砍,從不含糊。萬曆初年,劉顯奉命去西南討伐蠻族,大刀兄雖然才二十多,也跟著去了,並且在戰場上表現活躍,勇猛無畏,立下了戰功。
從此他就再也沒有消停過。
萬曆十年,他又跑到了緬甸,把當地人打了個落花流水,並被升為遊擊。之後他揮舞大刀,聽從祖國召喚,哪裏需要就往哪裏砍,全國各地都留下過他的身影。到朝鮮戰役前夕,他已升任參將。
仗雖然打起來了,卻沒他什麼事,也沒人想用他,於是大刀兄坐不住了,自己提出申請,希望帶兵去朝鮮打仗。朝廷一想,反正這人閑著也是閑著,就派他去了。
劉綎的運氣不錯,剛到朝鮮沒多久就升了官,當上了副總兵,但在這次戰爭中,他卻並非主角,因為他資曆太淺,而且上麵還有一個更猛的李如鬆,所以在朝鮮的這幾年,他很少承擔主戰任務,基本上是配合吳惟忠、查大受等人作戰。
到萬曆二十三年,明軍撤軍時,他奉命留守朝鮮,幫助朝軍訓練部隊,當上了教官,直至再次開戰。
現在,他的機會終於到了。
在當時的赴朝明軍中,有三支公認戰鬥力最強的隊伍,他們分別是李如鬆的遼東鐵騎、吳惟忠的戚家軍,以及劉綎的車軍。
作為武將世家子弟,劉綎也有一支隸屬於自己的特殊部隊——車軍。它沒有遼東鐵騎的迅猛,也不如戚家軍善戰,卻被日軍認為是最難應付的軍隊。
車軍,共計五千餘人,以川人為主。與遼東鐵騎和戚家軍不同,它是一支混合部隊,除了步兵,還有騎兵,火槍兵,當然,還有大車。
具體戰法是這樣的,每逢出戰,騎兵先行,步兵和火槍兵推著大車前進,敵人出現時,即迅速將大車圍成圓圈,組成車陣,火槍兵以此為屏障,用火槍對敵發動齊射,完成第一波攻擊。
待敵軍銳氣已盡時,便發動騎兵由車陣內衝出,擊垮敵陣,然後步兵出擊,追殲敵軍。
很明顯,這是一種攻守兼備的戰法,守時滴水不漏,攻時銳不可擋,憑借這支部隊,劉綎贏得了無數次戰鬥的勝利。
所以他一直堅信,在自己的大刀和車軍麵前,所有的敵人都將崩潰,小西行長也不例外。
自從入朝以來,小西行長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順天。與其他人不同,他的腦袋十分清醒,所謂侵朝滅明,不過是癡人說夢,跟著混事就行。現在癡人已經死了,夢也結束了,就等著收拾包袱回家。
可這事八字還沒一撇,就來了送行的,而且看架勢,是要把自己直接送進海裏。
萬曆二十六年(1598)九月十九日,劉綎部逼近順天。
小西行長和劉綎交過手,也知道車軍的厲害。但此時此刻,麵對這個可怕的對手,他卻並不慌張,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克製車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