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392(1 / 3)

第五章 東林崛起

首輔走了,日子卻還得過,原本排第二的趙誌皋應該接班,但這人實在太軟,誰都敢欺負他,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覺得他壓不住陣,於是皇帝下令,由大臣推薦首輔。

幕後人物顧憲成就此出馬。

顧憲成,字叔時,江蘇無錫人。萬曆四年參加鄉試,考中第一名解元。三年後去考了進士,成績平平,分配到戶部當了個主事。當官後,最不喜歡的人是張居正,平日怎麼別扭怎麼來。

比如張大人病重,大家都去上疏禱告,他不去,別人看他不上路,幫他署了名,他知道後不肯幹休,非把自己的名字劃掉,那是相當執著。不過這也沒什麼,當時和張大人對著幹的人多了去了,不缺他一個。

等到張居正死了,他就去了吏部,但也沒升官,還接著當六品主事(正處級),這中間還請了三年假。

總之,這是個並不起眼的人。

萬曆二十一年京察時,孫鑨是吏部尚書(正二品),趙南星是考功司郎中(相當於司長,正五品),而顧憲成隻是個考功司員外郎(副手,從五品)。

萬曆八年進入朝廷,就當六品主事,混了十三年,才升了一級,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但就是這麼個說不過去的人,卻是這場風暴的幕後操縱者(實左右之),不服都不行。

更為神奇的是,事情鬧大了,孫鑨撤職了,趙南星回家了,連王首輔都辭職了,他卻是巍然不動。非但不動,還升了一級,當上了吏部文選司郎中。

之前說過,文選司負責官員人事選拔,是吏部第一肥差。根據史料的記載,顧憲成大致屬於性格頑固,遇事不轉彎的人,如此個性,竟然能撈到這位置,實在有點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事情還在後麵,當初孫鑨剛被免職的時候,吏部沒有部長,王錫爵打算趁機換人,推薦自己的親信羅萬化接班。顧憲成反對,推薦了右都禦史陳有年。

最終結果:吏部尚書陳有年。

你要知道,王錫爵大人此時的職務,是內閣首輔、建極殿大學士,領吏部尚書銜兼太子太保,從一品。而顧憲成,是個剛提拔一年的五品郎中。

王錫爵的後麵,有萬曆撐腰。顧憲成的後麵,什麼都看不見。

第一把手加第二把手,對付一個小小的司官,然而事實告訴我們,顧憲成贏了。

因為在顧憲成的背後,是一片深不可測的黑夜。

我認為,在那片黑暗中,隱藏著一股強大的力量。

很快,事實就將再次驗證這一點。

當萬曆下令大臣推舉入閣人選的時候,顧憲成先生又一次冒了出來,上疏推舉人選。雖說這事的確歸他管,但奇怪的是,如此重大的政治決策,吏部的幾位侍郎竟然毫無反應,尚書陳有年也對他言聽計從。史料上翻來覆去,隻有他的光輝事跡,似乎吏部就他幹活。

而當萬曆同誌看到顧憲成推舉的那個名字時,差點沒把桌子掀了。

因為在顧憲成的名單上,第一個就是王家屏。

作為吏部官員,顧憲成明知這家夥曾把皇帝折騰得七葷八素,竟然還要推薦此人,明擺著就是跟皇帝過不去。

所以皇帝也忍無可忍了,終於打發顧憲成回了家。

明代的官員,雖然罷官容易,升官倒也不難,隻要過個幾年,時局一變,立馬就能回到朝廷重新來過。而以顧憲成之前的工作業績和運動能量,東山再起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可誰也沒想到,顧先生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

雖然把這人開了,萬曆很有點快感,但由此釀成的後果,卻是他死都想不到的。

自明開國以來,無論多大能耐,無論有何背景,包括那位天下第一神算劉伯溫,如果下野之後沒能重新上台,慢慢地就邊緣化了,然後走向同一結局——完蛋,從無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