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420(1 / 2)

【學生】

孫承宗接受了袁崇煥的意見,他決定,在寧遠築城。

築城的重任,他交給了袁崇煥。

但要準備即將到來的戰爭,這些還遠遠不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孫承宗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練兵。

當時他手下的士兵,總數有七萬多人,數字挺大,但也就是個數,一查才發現,有上萬人壓根沒有,都是空額,工資全讓老領導們拿走了。

這是假人,留下來的真人也不頂用,很多兵都是老兵油子,領餉時帶頭衝,打仗時帶頭跑,特別是關內某些地方的兵,據說逃跑時的速度,敵人騎馬都趕不上。

對於這批人,孫承宗用一個字就都打發了:滾。

他遣散了上萬名撤退先鋒,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極具戰鬥力的群體——難民。

難民,就是原本住得好好的人,突然被人趕走,地被占了,房子被燒,老婆孩子被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讓這樣的人去參軍打仗,是不需要動員的。

孫承宗從難民中挑選了七千人,編入了自己的軍隊,四年後,他們的仇恨將成為戰勝敵人的力量。

除此之外,他還做了很多事,大致如下:

修複大城九,城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訓練弓弩、火炮手五萬;立軍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胄、軍事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守城的擂石)、鹵盾等數萬具。另外,拓地四百裏;招集遼人四十餘萬,訓練遼兵三萬;屯田五千頃,歲入十五萬兩白銀。

具體細節不知道,看起來確實很多。

應該說,孫承宗所做的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絕不是最重要的。

十七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人才。

天啟二年(1622),孫承宗已經六十歲了,他很清楚,雖然他熟悉戰爭,精通戰爭,有著挽救危局的能力,但他畢竟老了。

為了大明江山,為了百姓的安寧,為了報國的理想,做了一輩子老師的孫承宗決定,收下最後一個學生,並把自己的謀略、戰法、無畏的信念,以及永不放棄希望的勇氣,全部傳授給他。

他很欣慰,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袁崇煥。

在他看來,袁崇煥雖然不是武將出身(進士),也沒怎麼打過仗,但這是一個具備卓越軍事天賦的人,能夠在複雜形勢下,作出正確的判斷。

更重要的是,他有著戰死沙場的決心。

因為戰場之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在之後的時間裏,他著力培養袁崇煥,巡察帶著他,練兵帶著他,甚至機密決策也都讓他參與。

當然,孫老師除了給袁同學開小灶外,還讓他當了班幹部。從寧前兵備副使、寧前道,再到人事部(吏部)的高級預備幹部(巡撫),隻用了三年。

袁崇煥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優等生。三年裏,他圓滿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並熟練掌握了孫承宗傳授的所有技巧、戰術與戰略。

在這幾年中,袁崇煥除學習外,主要的工作是修建寧遠城,加強防禦,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後金軍以騎兵為主,擅長奔襲,行動迅猛,搶了就能跑,而明軍以步兵為主,騎兵質量又不行,打到後來,隻能堅守城池,基本上是敵進我退,敵退我不追,這麼下去,到哪兒才是個頭?

是的,防守是不夠的,僅憑城池、步兵堅守,是遠遠不夠的。

徹底戰勝敵人強大騎兵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同樣強大的騎兵。

所以,在孫老師的幫助下,他開始召集難民,仔細挑選,進行嚴格訓練,隻有最勇猛精銳,最苦大仇深的士兵,才有參加這支軍隊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