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勝利 結局12
按常理,這種事情,隻要讓皇帝知道了,是必定完蛋的。
然而當皇後見到奄奄一息的皇帝,對他說出這件事時,皇帝陛下卻隻說了三個字:我知道。
魏忠賢並不怕皇後打小報告,在發出威脅之前,他就已經找到了皇帝,本著對社稷人民負責的態度,準備給皇後貢獻一個兒子,以保證後繼有人。
皇帝非常高興。
這很正常,皇帝大人智商本不好使,加上病得稀裏糊塗,腦袋也就隻剩一團漿糊了。
所以魏忠賢相信,自己的目的一定能夠實現。
但他終究還是犯了一個錯誤,和當年東林黨人一樣的錯誤:低估女人。
今天的張皇後,就是當年的客氏,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她不但有心眼,而且很有耐心,經過和皇帝長達幾個時辰的長談,她終於讓這個人相信,傳位給弟弟,才是最好的選擇。
很快,住在信王府裏的朱由檢得到消息,皇帝要召見他。
在當時的朝廷裏,朱由檢這個名字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朱由檢,生於萬曆三十八年,自打出生以來,一直悄無聲息,什麼梃擊、紅丸、移宮、三黨、東林黨、六君子,統統沒有關係。
他一直很低調,從不發表意見,當然,也沒人征求他的意見。
但他是個明白人,至少他明白,此時此刻召他覲見,是個什麼意思。
就快斷氣的皇帝哥哥沒有絲毫客套,一見麵就拉住了弟弟的手,說了這樣一句話:
“來,吾弟當為堯舜。”
堯舜是什麼人,大家應該知道。
朱由檢驚呆了,像這種事,多少要開個會,大家探討探討,現在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突然收這麼大份禮,怎麼好意思呢?
而且他一貫知道,自己的這位哥哥比較遲鈍,沒準是魏忠賢設的圈套,所以,他隨即做出了答複:
“臣死罪!”
意思是,我不敢答應。
這一天,是天啟七年(1627)八月十一日。
皇帝已經撐不了多久,他決心,把自己的皇位傳給眼前的這個人,但這一切,眼前的人並不知道,他隻知道,這可能是個圈套,非常危險,絕不能答應。
兩個人陷入了沉默。
在這關鍵時刻,一個人從屏風後麵站了出來,打破了僵局,並粉碎了魏忠賢的夢想。
張皇後對跪在地上的朱由檢說,事情緊急,不可推辭。
朱由檢頓時明白,這件事情是靠譜的,他馬上答應了。
八月二十二日,足足玩了七年的木匠朱由校駕崩,年二十三。
就在那一天,得知噩耗的魏忠賢沒有發喪,他立即封鎖了消息。
朱由檢篇
疑惑
魏忠賢的意圖很明顯,在徹底控製政局前,絕不能出現下一個繼任者。
但就在那天,他見到了匆匆闖進宮的英國公張維迎:
“你進宮幹什麼?”
“皇上駕崩了,你不知道?”
“誰告訴你的?”
“皇後。”
魏忠賢確信,女人是不能得罪的。
皇帝剛剛駕崩,皇後就發布了遺詔,召集英國公張維迎入宮。
在朝廷裏,唯一不怕魏忠賢的,也隻有張維迎了,這位仁兄是世襲公爵,無數人來了又走了,他還在那裏。
張維迎接到的第一個使命,就是迎接信王即位。
事已至此,魏忠賢明白,沒法再海選了,十七歲的朱由檢,好歹就是他了。
他隨即見風使舵,派出親信太監前去迎接。
朱由檢終於進宮了,戰戰兢兢地進來了。
按照以往程序,要先讀遺詔,然後是勸進三次。
所謂勸進,就是如果繼任者不願意當皇帝,必須勸他當。
之所以勸進三次,是因為繼任者必須不願當皇帝,必須勸三次,才當。
雖然這種禮儀相當無聊,但上千年流傳下來,也就圖個樂吧。
和無數先輩一樣,朱由檢苦苦推辭了三次,才勉為其難地答應做皇帝。
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後,張皇後走到他的麵前,在他的耳邊,對他說出了誠摯的話語:
“不要吃宮裏的東西(勿食宮中食)!”
這就是新皇帝上任後,聽到的第一句祝詞。
他會意地點了點頭。
事實上,張皇後有點杞人憂天,因為皇帝大人早有準備:他是有備而來的。照某些史料的說法,他登基的時候,隨身帶著幹糧(大餅),就藏在袖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