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476(1 / 3)

撫戰

當然,崇禎是不會這樣想的,無論如何,他都要撐下去,否則將來到地下,沒臉見開鋪的朱元璋。

所以他派出了楊鶴。

楊鶴,湖廣武陵人(湖南常德),時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經朝廷一致推薦,楊鶴被任命為兵部侍郎,三邊總督,接替之前總督武之望的職務。

工作交接十分簡單。應該說,基本不用交接,因為楊鶴到任的時候,武之望已經死了。

不是他殺,是自殺。

武總督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鑒於西北民變太多,估計回去也沒什麼好果子吃,索性自殺。

而楊鶴之所以接替這個職務,是因為一次偶然的談話。

楊鶴是一個進步比較慢的人,在朝廷裏混三十多年,才當上僉都禦史,混成這樣,全靠他那張嘴。

皇帝喜歡魏忠賢,他罵魏忠賢;皇帝討厭熊廷弼,他為熊廷弼辯護。想什麼說什麼,幾起幾落,該怎麼來還怎麼來。

崇禎元年,他被重新委任為禦史,當時民變四起,大家都在商議對策。

有一次,幾個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這個,楊鶴就在其中。

楊鶴是都察院的,這事跟他本無關係,他之所以摻和進來,還是兩個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動真格的,就瞎聊。這個說要打,那麼說要殺,如此熱鬧,楊鶴終於忍不住了,他說,不能打,也不能殺。

然後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元氣說。

在他看來,造反的人,說到底,也還是老百姓。如果殺人太多,就是損傷元氣,國家現在比較困難,應該培養元氣,不能亂殺。

幾句話,就把大家徹底說懵了,對於他的觀點,大家有著相同的評價——胡說八道。

不殺人,怎麼平亂?

這是一個不為絕大多數人接受的理論,不要緊,有一個人接受就行。

不久之後,崇禎知道了這個理論,十分高興,召見了楊鶴。

好事一件接著一件。很快吏部主動提出,鑒於楊鶴同誌的理論很有實用價值,正好前任三邊總督武之望死了,正式提名楊鶴同誌升任該職務。

楊鶴不想去。原因很簡單,本來就是吹吹牛的,壓根不會打仗,去了幹啥?被人打?

但是牛都吹了,外加吏部支持,皇帝支持,如此重任在肩,咬咬牙就去了。

可是楊同誌不知道,吏部之所以支持他,是因為討厭。皇帝之所以支持他,是因為省事。

和楊鶴不同,吏部的同誌們都是見過世麵的,知道平亂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楊鶴這套把戲,也隻能忽悠人,為達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效果,讓後來的無數白癡書呆子明白,亂講話要倒黴,才著力推薦他去。

死在那邊最好,就算不死,也能脫層人皮。

相比而言,崇禎的用心是比較善良的。他之所以喜歡楊鶴,是因為楊鶴提出了很好的理論——省錢的理論。

不花錢,不殺人,不用軍餉,不用調兵,就能平息叛亂,太省了。

就算是忽悠人的,最多把楊鶴拉回來砍了,很省成本,如此生意,不做白不做。

就這樣,一腦袋漿糊的楊鶴去陝西上任,至少在當時,他的自我感覺很好。

楊鶴理論之中,最核心的一條,叫做和氣。

用他自己的話說,殺人是傷和氣的。所以能救活一個,就是一個,畢竟參加民變的,原先就是民。

這個理論,一年前,應該是對的。

楊鶴同誌到任後,就發現不對了。

有一次,農民軍進攻縣城,被擊退,抓住了幾個俘虜,由楊鶴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