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跟朋友聊天,發現原來不是我一個人才有這樣的感觸:假設自己有一天不努力工作,懈怠,鬆散,便會有種深深的負罪感,自責虛度了年華。我們更是不敢與這個世界斷了聯係,總是千方百計地跟現實發生關係,以證明我們活在其中。因為我們從小時候起,便被訓練如何設定目標,竭心盡力達到目標,目不窺園,用升學作為目標,動力並非獲得了多少知識。被功利心禁錮,好高騖遠,在這個過程裏我們並沒有享受心靈受到滋養的愉悅。
我最近讀到一個故事,講述平常心就是“饑來則食,困來即眠”。一般人不都是這樣嗎?非也。一般人吃飯的時候在想一千個欲望,在睡覺的時候解一千個結。拋開雜念,不計較不索取,用本性去生活,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每日接收大量的紛亂信息,我們毫無節製地在互聯網上轉發、評論,與工作夥伴和朋友傳遞郵件,在瞬息萬變中收獲甚少。就在前一段時間,我又恢複了寫日記的習慣。那是一段屬於自己的靜謐時光,我斂息靜心,專心致誌地寫字,把勞累了一天的心拉入沉靜的世界,情緒沉穩雍容。看著一張空白紙被寫滿了字,脈脈溫情,需要傾訴的心也得到了極大滿足。寫日記並非難事,哪怕你每天記錄下一句話,堅持五年,你就可以獲得一千八百二十五條回憶。隻是單純寫字的那一刻,用的就是我的平常心。
快節奏的生活中包含了很多不合理的、扭曲的、與人類生理習慣相違背的東西。上進固然好,但太多人為了快馬加鞭地升職,為了風馳電掣地攀升,消耗自我。我有個朋友從事奢侈品行業,一直馳騁職場,殺伐決斷,很快從助理升到總監的位置。她對自己要求甚高,完美主義,什麼都要用最好的,出差從不允許自己坐經濟艙,容不下自己的物品有瑕疵,一幅畫稍微傾斜她都不能忍受。後來男朋友壓力太大離開了她,她自己又生了一場大病,疼痛讓她產生恐懼感,迫使她思考究竟什麼才是她想要的,也發現自己過去過的是多麼擰巴的生活。
她從醫院回到家,望著堆積著大量物品的房間,那是被欲望攻占的空間,決定清理那些曾經矢誌不渝追求的物質,賣掉兩套讓她透不過氣的貸款房,買房子隻是為了填充她所謂的安全感,可是就連昂貴的房子也不能真的給她安全感。
經曆了跌宕起伏,為了實現自己對美的認知,她便自己動手設計跟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切。她用天然環保的材質,學習瀕臨消失的手工,自己設計“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家具、服裝、首飾、陶藝、茶與器、旅行用品等等。這樣的生活方式看上去與這個快節奏的都市不合時宜,但懷著對手工的敬畏,充滿簡單、拙樸、美感。專注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她變得安詳、快樂,這比去苦心孤詣地追求名利可簡單易行多了。比起物品,情感更重要。流水線與機器給了太多模式化的流程,卻叫人忘記了精神和信念上的投入。
後來她自己經營公司,還是很成功,隻是人變得很從容舒緩,她對純真的生活念念不忘。不再隨波逐流,不再被城市繁雜節奏輕易打擾,有自己的審美見解,喜歡用手作業的物品。手是心的映射,十指所創造的東西,反映著心裏的狀態,是一種緩慢的生活,停歇在本源的狀態。
我常常懷念兒時母親親手織的毛衣,她總是興致勃勃地學習新的圖案和款式,買回柔軟質地的毛線。一到晚上,兩根長針在母親手中飛舞著,一團毛線旋轉著,小心翼翼,確保針不多也不漏。那是充滿溫度的毛衣,獨一無二,漂亮極了,耐用極了,對於我來說,那正是一件真正意義上的奢侈品,沒有一絲浮躁氣。
身居鬧市,我們亦可處於自然的生活狀態。很多人依賴互聯網和手機,生怕熱鬧的世界變化太快冷落了自己,可是緊跟步伐卻也沒能獲得安全感。能夠慢下來才是對自己的自信,不削減一層一層儀式般的流程,精細地生活,無見富貴,隻覺清雅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