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端午(1 / 1)

!!!書籍打開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世界五彩繽紛讓我們去坦然麵對平凡的生活,米花在線書庫是您最好的朋友!!!

我的端午

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端午節在童年裏。

童年的我生活在甘肅黃土高坡,這裏缺水,一般種的莊稼都是耐旱的玉米、高粱和可以碾出小米的穀子,小麥生長時需要的水分多,隻能種在水能澆灌到的平川地裏,這些平川地在我的家鄉很少。我們家一年四季主要以粗糧為主,小麥磨成的白麵是細糧,隻有在逢年過節或者家裏來客人時才能吃上。我父親下放到農村,卻很有創新精神,他在我們家的自留地裏種上了水稻。他說我們家自留地的地勢低,旁邊又有一個大躍進時挖好後來又廢棄的魚池,裏麵有水,可以用來澆灌稻田。我想象中的水稻碾成大米後應該是雪白顏色的,像小麥磨成麵粉後一樣白。但我家自留地裏種出來的水稻碾成大米後卻是紅顏色的,像高粱一樣的顏色。當時的我常常為不能碾出雪白的大米而感到非常遺憾。許多年後進了城,才知道這種顏色的米營養價值高,當年曾是進貢給皇上吃的。

我們家當時是這個村子裏最窮的一家,周圍的鄰居一直都在幫助我們,送給我們吃的和穿的,還經常幫助我們家幹活。有時是幹家務活,有時是幹地裏的活,有時他們偷偷地幹完活,我們常常猜不出來是誰幫我們幹的。直到今天,我們一家人還經常在一起猜測,我們家最困難的時候是誰在暗地裏幫助著我們幹活。

記得有一年的端午節,父親把自留地裏打下來的水稻在幾十裏外的一個鎮上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包成了粽子,端午節的早晨讓我送給周圍的鄰居。我記不清楚當時有多大年齡,隻記得我端粽子時總是端不穩,粽子總是掉在地上,從地上撿起來又放回盤子裏,繼續送。送給每一家人時,他們都說很多感謝的話,總會說:“你們家沒有糧食,還給我們送什麼啊。”回來時,他們還總是回送給我們一些饃之類的東西。而我也總是重複地說著謝謝的話——出門前媽媽反複叮囑我:要感謝他們,再三地感謝他們,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們。這是給我印象最深的端午節,也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節日。至於端午節和屈原跳汩羅江的故事都是後來才知道的。

現在,每當我們的國家遭受了大災,許許多多的人如同當年我們家的鄰居一樣,也在幫助著那些受災的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也有出了錢出了力不留名的,就像當年幫助了我們家也不留名的鄰居一樣。

我想,在幫助別人時,也是別人最困難的時候,不能有的就是任何一點點的優越感,因為這種優越感常常會把愛心衝得煙消雲散,還會讓人很反感。我時時刻刻這樣提醒著自己。財富是全社會的,今天在你的名下隻是暫時的寄存。設想一下,幾十年、一百年之後,這些財富又歸在誰的名下?幾十年、一百年之後,我們住的房子又會是誰住進來?今天的這些財富和房子都是暫時的,而唯一永恒不變的是愛,是我們精神的進步和成長。在任何時候,千萬不能有道德上的優越感,每個人的力量都是很渺小的,不要讓財富成為愛與被愛之間的藩籬。同樣,在接受這些幫助時,也一定要心存感恩,哪怕是一元錢,一頂帳篷,一瓶水,一句祈禱和祝福的話,這背後都是愛心,千萬不要用粗俗、惡劣的語言去傷害這些愛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