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之妙(1 / 1)

$$好書天天看,好站天天來,好貼天天頂,好書慢慢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裏就是黃金屋,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

黃豆之妙

甘肅人所說的黃豆就是普通話中的大豆,而甘肅人所說的大豆則是普通話中的蠶豆。黃土高坡因寒冷、海拔高、氣候惡劣,所以能生長的植物種類不多,糧食的種類就更少了。為數不多的糧食中,最豐產的是玉米,所以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田地裏種得最多的就是玉米。可是大量的玉米盡管解決了吃飯的問題,但太單調了,玉米麵就算是被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在沒有任何蔬菜和油水的情況下,也都把孩子們吃怕了,總盼望著什麼時候能吃上一頓麵條。小麥的產量在黃土高坡上不高,山地因為缺水又不能種小麥,所以一星期能吃上一頓細糧的麵條就不錯了。常常是到過節、過生日才能夠吃到細糧。南方的主要糧食——水稻在幹旱的黃土高坡上就更別說了。雖然如此,仍有兩樣東西給我們的飲食帶來了豐富的變化:一是土豆,當地人叫洋芋——黃土高坡上最容易生長的植物;二是黃豆,就是大家說的大豆。

70年代初我的老家經常幹旱,又常常發洪水,原因是山上的樹被砍光了,草根又被羊吃光了,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有點像今天的房地產市場:一邊是房子價格暴漲,一邊是空置率也在不斷地上升,這也是市場環境被破壞了或者根本沒有建立起來的結果。夏天發洪水時,河裏總是漂下來一些上遊村子的黃豆苗,這些未成熟的黃豆叫“毛豆”,我們常常把它們撈起來拿到家裏,然後放在清水裏煮,再剝開了吃,簡直太好吃了。我現在還保持著愛吃毛豆的習慣,隻要是在日本餐廳吃飯,餐前總喜歡點一盤毛豆,但永遠也吃不出小時候從河裏撈上來的那種好吃的毛豆的味道了。在黃土高坡上,厚厚的黃土和充足的陽光把營養都給了這小小的毛豆,所以才使它那樣好吃。

黃豆一般不單獨種植,都是套種在玉米地裏麵,等到玉米成熟時,黃豆也熟了七八分了。在秋天的山野裏麵,撿一些柴火,點起一堆篝火,把未成熟的黃豆放在火上烤,我們把這過程叫“燒毛豆”,燒好的毛豆也是我夢裏經常出現的好吃的東西,想起來直流口水。一般燒毛豆總有四五個小孩,燒完後大家會公平地分成四五份,其餘埋在土裏和灰裏的就大家一起去撿,誰撿得多就歸誰。毛豆雖然好吃但吃完後形象很差,因為滿臉滿嘴都是黑色的灰。

黃豆成熟後還可以做成豆腐。過年對農村人來說尤其是件大事情,一家人如果有肉、白菜和豆腐那就是一個豐盛、圓滿的春節了,所以收獲後的黃豆每家都精心地保留著,春節前做成豆腐。如果黃豆太少,就幾家人合在一起做豆腐,做好後再按照黃豆的比例分豆腐,但無論如何,每家人都會留一點點的黃豆在每年“二月二”過節時炒黃豆吃。沒有黃豆的人家隻能炒玉米過節了,但炒玉米的味道和炒黃豆相比差得太遠了,孩子們一般都不願意吃。每年“二月二”的早晨,帶上媽媽炒的黃豆上學去,媽媽總是說:“一定要先給老師黃豆!”早晨,每個同學都會把從自己家帶來的炒好的黃豆先給老師一小把,這也是我小學時期給老師送過的唯一的禮物,卻和今天小朋友給老師送賀年卡一樣有意義。

黃豆對西北人來說,還有一個最大的用途,就是在做發糕時放上一小把黃豆麵,這樣原本粗糙沒有任何彈性的玉米麵發糕,就因為這一小點黃豆麵一下變得酥軟和富有彈性,口感也非常香甜可口。因為媽媽在做發糕時總要放一點黃豆麵,所以我在學校帶的午餐總比別的同學的好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