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代後記(1 / 2)

十年

十年前,有個懷揣對時裝對巴黎夢想的女孩子,一腔熱情來到巴黎,一門心思要看巴黎時裝周上那些傳說中的秀。

那一年是2002年的10月,其實那年她已經32歲,快30歲的時候才決定改行做女性時尚雜誌,隻能勉強稱之為“女孩子”。

她第一次來到巴黎時裝周,第一次走進秀場時很沒有底氣,不知道該跟那些看起來趾高氣揚的時尚人怎麼說話,不知道該穿什麼衣服才得體。那時很少有品牌把位子給一個中國媒體的時裝編輯,為了要到一張站票要跟品牌公關磨很久,實在連站票都討不到的時候就早早地到秀場門口候著,看能不能找到個熟人讓自己“蹭”進去。女孩子很羨慕那些坐下來從容寒暄著看秀的編輯,秀場很嘈雜很擁擠,保安總是黑著一張臉,呼來喝去:不要擋了路!……女孩子在秀場裏發現這一行其實並不“年輕”,和那些國外的時裝編輯們比起來,自己還真的可以叫做“女孩子”,秀場上的時裝編輯很少有30歲以下的,坐在第一排的那些如雷貫耳的人物都已在時尚場至少馳騁二十年,資深的老外編輯看著紮著馬尾辮的她總是問:你是來巴黎讀書的中國學生吧?……

女孩子不熟悉巴黎,打不起也叫不到出租車,每天在地鐵裏奔波著到各個秀場,在地鐵裏好開心,因為經常可以看到熟悉的高高的剛剛從秀場下來趕下一個秀的模特們。偶爾品牌選在一個地鐵不直達的生僻地方,女孩子就慌了,頭一天晚上在地圖上圈好秀場的大概位置,下了地鐵就狂跑,有時因為沒有按時找到秀場而音樂已響起被保安拒之門外,她隻好眼淚汪汪地聽著秀場的音樂踮起腳尖努力往裏看……在時裝周上的那些頂級設計師們的談吐,那些創意無限的展覽展示,那些或簡單或華麗的霓裳,讓女孩子真的感受到了時裝的魅力和力量。

女孩子每年想盡辦法地要來看巴黎時裝周。前輩跟她說時裝文化是建立在歐洲文化基礎上的,若想做好這一行,要先補上歐洲文化這一課。公司沒有費用每一季都送編輯去巴黎看秀,於是女孩子把積蓄都花在歐洲旅遊上,把假期都定在巴黎時裝周前後。每一季的時裝周大概都是七八天,女孩子幾乎每次都是在第四五天的時候開始發燒。因為秀場外麵冷得要穿大衣,而裏麵又熱得想穿短袖,裏外都很少有機會能坐下來,一站一整天,忽冷忽熱,就發燒了。後來找到一家溫州夫婦開的中餐廳,一發燒就去那家餐廳,老板娘給女孩下一碗榨菜肉絲麵,吃得鼻涕眼淚都下來就能好很多,第二天可以接著去跑秀場。榨菜肉絲麵吃了很多次很多季很多年,溫州夫婦後來成為女孩子在巴黎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