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發表了反對經濟適用房政策的言論,引起許多不同意見。反對的原因之一是許多想買經濟適用房的人害怕取消這個政策,就買不成了。從他們的立場出發,是可以理解的。在這兒我願意跟諸君討論一下,大家都買經濟適用房的可能性和公平性何在。
能夠買便宜東西,不光是房子,什麼都是越便宜越好。但是如果傷害了生產者的利益,人家不生產了,大家還是買不著。這就是改革開放以前的情況。也是為什麼價格低了不好,高了也不好,適當才好的原因。住房也一樣,價格要合適才好。
經濟適用房能不能不傷害別人而自己得利呢?不可能,天上掉不下餡餅。房子之所以便宜是有人吃了虧。拿經濟適用房來講,主要是郊區的農民吃了虧。他們的地被政府以低價強製收購,這種交換不是出於自願的。然後政府拿所得的價差補貼給大家買經濟適用房,這引起大規模的上訪告狀,還發生不少群體事件。所以,經濟適用房政策傷害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是不公平的。
再就是納稅人出錢,幫助大家買經濟適用房。這也未必合理。憑什麼讓大家出錢幫助一部分人買房?他們又不是最貧困的人,憑什麼要先幫助他們?對最貧困的人,政府應該拿納稅人的錢給予幫助。那就是廉租房,而不是經濟適用房。這些人是誰?我認為是進城打工的農民工。他們的住房條件極差,迫切需要幫助。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條件下,隻能先建低標準的廉租房,這是帶有救濟性質的政策,隻能是低標準。將來國家財力增強了,可以建高標準的廉租房。所以我說廉租房的廁所不是私用的,但是室內的,是水洗的,和現在大學生宿舍的水平差不多。
可見,買經濟適用房的第一個根本問題是,你希望誰為你作出犧牲?沒有人犧牲而有人買便宜房,是不可能的。社會上一切財富都是勞動的成果,都是有主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你不剝削別人而能買便宜房,是不可能的。也不光是住房,一切商品都有其合理的價格,不可能用低價買任何一種商品。
另外,大家滿懷著希望買經濟適用房,但是如果全麵看一下形勢,就知道這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人想買經濟適用房,粥少僧多,到底賣給誰?近水樓台先得月,當然是先賣給了政府官員。結果是進一步的公有資產流失,甚至強占強買,導致新的腐敗。商品房市場不存在腐敗,一切平等自願的交換都不存在腐敗。但是計劃分配就難免發生腐敗。許多盼望買經濟適用房的人寄希望於消滅腐敗,能夠買到房。事實上,就目前的現狀而言,經濟適用房的政策不但沒有減少腐敗,反而增加了腐敗。我估計,如果經濟適用房政策不立刻停下來,一股席卷全國的空前住房腐敗風將會發生。法院、稅務局也有腐敗,但是我們不能不要法院,不要稅務局。而經濟適用房本來就是不必要的,我們采用這個政策,同時引進了不必要的腐敗。
退一步來講,就算沒有腐敗,大家都能夠買到便宜房嗎?從現實出發,能夠買到便宜房的人隻能是極少數。因為便宜的東西大家都要,根本不夠分配。真正買到手的人恐怕連1/10都不到。看看連夜排隊登記買房的熱鬧場麵就明白了。
市場經濟就是有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其規律是為社會貢獻多的人多分配。結果不但在住房上麵有差別,在一切消費上麵都有差別,吃的,用的,穿的,玩的,等等,都有高中低之分。能不能消滅這些差別?我們試驗過,就是吃大鍋飯製度。其結果大家都知道,培養了社會的懶散風氣,幹活沒有積極性,全社會越來越窮,最後連飯都吃不上。這才改變到市場經濟。如果將住房計劃分配的方法推廣,大家都會去鑽營買便宜東西的門道,而不是去努力生產。這就是改革開放前的狀況。
的確,就財富生產而言,我們的改革開放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收入的分配上做得很不好。我們要努力改善財富的分配。但是也要注意,改變的結果絕不是吃大鍋飯,還必須保留一定的差別,讓貢獻多的人多分配。在住房條件上,必定也有高、中、低,消費能力低的一些人,隻能暫時租房住。這就是市場經濟。
那麼大多數人買房的希望在何處呢?答案是進一步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通過商品房市場去購買。現在看起來好像很渺茫,但是我們回顧一下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變化,我們的人均收入已經增加了差不多10倍。再過20年,人均收入還能增加5倍以上。如果現在掙2000元月薪,將來職位不升,也能掙到1萬元。再加上商品市場的優化,科技的發展,經濟效率的提高,住房的價格必定會降低,多數人買房應該是有可能的。回想改革開放之前,大家夢寐以求的是買三大件,腳踏車、手表、縫紉機,現在誰也不稀罕這些了。大家想的是買房子。改革開放前人均住房麵積隻有6平方米,現在已經上升到26平方米。這僅僅發生在住房改革後的十幾年裏。而且靠的是住房商品化,不是靠經濟適用房政策。如果我們堅持改革開放,有什麼理由認為20年後還有多數人買不起房呢?倒是怕我們走回頭路,又搞起計劃經濟來了,那麼大多數人都會買不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