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打開天窗說(1 / 2)

德仁說:小說和報告文學的根本區別是,報告文學必須寫真人真事,而小說則不局限於寫真人真事,可以根據主題的需要虛構人物和情節。

盈盈驚訝的:老師,照你這樣說來,寫小說不必講究真實性,可以隨心所欲,胡編亂造,虛虛假假了。

德仁認真的:虛構並非虛假,它更應該具有真實性。真人真事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也可能沒有典型性。

盈盈瞪大了眼睛: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倒越糊塗了。為什麼假的不是假的,而真的也不是真的呢?

德仁說:舉個例子吧。一個兒子殺死了他的母親,這是真的,但是沒有普遍性,沒有典型性,隻是極個別的偶然現象,把這件事情寫成小說是沒有真實性的。《三國演義》裏的關羽,雖然是一個曆史人物,但是作者寫的他的許多故事未必都是真的,有許多是虛構的。

盈盈惋惜的:我小時候就閱讀過《三國演義》,我最崇拜的英雄人物就是關羽,你要說他是虛構的人物,那麼我心目中的偶像就倒塌了,我實在想不通。

德仁說:看,我當麵說的話你都篡改了,別說是1700多年前的曆史人物了。我說關羽是個曆史人物,並不是說他是虛構的人物,而是說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許多情節是虛構的。曆史著作《三國誌》中的《關羽傳》大約1000字,僅僅粗線條地記載了關羽的事跡,其中隻有刮骨療毒的故事比較完整。感謝羅貫中,充分地發揮文學藝術的特點,塑造出關羽這個大義大勇的光輝形象,人民群眾不但把他偶像化,而且神化了,全國各地修起來許多關帝廟。

盈盈感歎起來:哦,聽了老師這一番言語,我才恍然大悟。……對於虛構這種文學創作的方法,我必須恍然大悟,如果不恍然大悟,那是不行的。嗬嗬,嘻嘻……

說完這段話,盈盈已經笑得前仰後合,德仁也是忍俊不禁:哈哈,大開眼界,我還是第一次聽見有人這樣運用成語。

盈盈還是笑意暄然:咳,老師,我是故意對你這樣說的,還不是為了博得你哈哈一笑。

德仁認真的:不對,一定是有人這樣用過“恍然大悟”,要是讓你馬上編出這樣一個笑料,恐怕還不好辦呢。

盈盈說:老師真是高明,這句話正是在小學時,一個同學用“恍然大悟”造出的句子。不過直到現在,我還弄不明白這句話令人發笑的原因。

德仁笑笑:盈盈,你太謙虛了,你能運用這個笑料,咋能不知道令人發笑的原因?

盈盈一本正經的:我真的不清楚,你倒說說看。

德仁說:盈盈,你這是明知故問。你說的這段話,一共用了三個恍然大悟。第一個恍然大悟是突然醒悟的意思,用得準確。第二個、第三個恍然大悟的地方,應該用“弄明白”這樣的詞語,用了恍然大悟,牛頭不對馬嘴,所以顯得荒唐可笑。

盈盈說:老師,你說我明知故問,我就是要明知故問,如果沒有我的明知故問,哪來你的明確解答,所以這一次我一定要明知故問,把明知故問進行到底。

德仁說:好了,不要再搞文字遊戲了,你的這些明知故問用得都很準確,很有幽默感。……我還是說說你的這篇文章吧。我覺得文章過分拘泥於現成的材料,缺乏合理的想象,缺乏藝術的虛構,因而顯得幹巴巴的,不很生動,也不太感人。

盈盈有點垂頭喪氣:老師說得對,我讀了這篇文章,雖然覺得事實清楚,語言通順,可總是感動不起來。你想想,作者寫的文章,連自己都不感動,又怎麼能感染讀者?

德仁說:是啊,問題就在這裏。

盈盈說:我想,把你的形象再寫得高大一些,也許更能感動人。

德仁說:別別,現在不是搞高、大、全人物形象的時候了,越是理想化的人物,越容易變成沒有思想感情沒有血肉的冷血動物……

正在這時,秀蘭出來了:我不管你冷血動物也罷,熱血動物也罷,我隻知道時間到了,該收拾攤子卷單子了。

盈盈嘻嘻一笑:好好,我走,我走,你們也好鋪平單子擺攤子了。不過,師娘,我覺得還是把老師的形象寫得高大一些好,隻有品質高尚的人,才會同時孝敬兩個父親,這樣的人是值得表揚的。

秀蘭一臉嚴肅的:盈盈,我覺得還是不要表揚的好,你越表揚,他的尾巴翹得越高;捧得越高,摔得越重。盈盈,你知道你老師過去是怎樣摔跤的嗎?

盈盈一聽秀蘭這樣說話,也就知趣地告別離去。德仁默默無語,他知道自己得意時有些趾高氣揚,雖不是盛氣淩人,也有點沾沾自喜,讓秀蘭潑一盆冷水衝一衝,冷靜一下,還是有好處的。然後,躺在床上,秀蘭言猶未盡,娓娓而談:仁仁哥,我說得是不是有點過分,打擊了你輔導盈盈寫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