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沒說過這話啊!”
方嬸子鬱悶地正想接著說些什麼,小兒子一把推開院門,還沒進屋就能聽見他的叫聲:
“爹!娘!”
“怎麼了怎麼了?跑這麼急做什麼?”不會是出了什麼事吧?
方嬸一時也沒空搭理丈夫了,連忙迎上去。卻見小兒子喘了兩口氣,然後咧嘴一笑:
“我沒事,娘。告訴您個好消息。”
“我剛才路過秦家,瞧見他們家大門開著,我還不信呢!就倒回去看,結果您猜怎麼著?”
“怎麼著?”老劉從裏邊走出來聽見這話,下意識問。
劉永暢:“結果那門真是開著的!我沒看錯!看來掀榜的那位真是個神醫,竟連傳屍病都能治!”
“好,好,太好了……!”
看著母親一副高興傻了似的直說“好”的樣子,劉永暢也不嫉妒。據說當年他剛出生時差點兒沒活下去,還是秦醫師給救回來的呢。
秦家這樣的人家,值得!
劉永暢攬住母親:“娘你看,我就說小陳她吉人自有天相吧?這不就好了嗎?您若是還不放心,不如我陪你去看看她?”
“去去去,誰家趕著飯點去探望人的?明兒一早我自個兒去。”
方嬸子一巴掌拍開他的手,語氣凶巴巴的,臉上的笑卻怎麼也壓不住。見小兒子偷笑,橫了他一眼:
“還不快去洗洗手準備吃飯?你大哥他們也是,怎麼還不回來……”
“我們回來了——”
“爹,娘。好消息!秦家……”
同樣的事,正發生在九都城城南的不同角落。
……
短短兩天時間,九都城關注這事兒的百姓得知了這麼幾條消息:
秦家醫館重新開門營業啦!
他們家還多了個神醫,據說就是這位女神醫治好了秦家小孩的病,還收她為徒,以後都留在秦家醫館坐鎮!
還有還有——
秦家醫館一月一度的免費看診開始啦!!
百姓們奔走相告,手上的活兒一做完、得了空,手裏或提著籃子,或掐了把青菜,就立刻往秦家去。
醫館門口很快排起了隊。
人不算很多,同一時間大概有三十來個——按照秦家往常慣例,每月免費看診都會持續五日,他們早就自覺習慣了錯峰前來。
隊伍人數始終維持在30~40之間,新來的人約莫等小半個時辰就能進去。
饒是如此,屋外的人還是一個個凍得瑟瑟發抖,哈出來的氣都不熱了。
這樣可不行,秦陳幹脆請方嬸子幫忙,在門口架起鍋子,將他們送來的現成食材煮成一鍋熱乎乎的雜燴湯。
每人一碗,暖身暖胃。
醫館大堂內。
蘇葉正給一位花甲老人診脈,秦陳雙膝並攏坐在一旁,等她診完輪到自己。
按照蘇葉的話來說,基礎她都有,缺的就是實踐和經驗累積,不如趁此機會,兩人一同診脈,秦陳先說診斷結果,再由蘇葉來評斷對錯。
“好了,老人家。勞煩您讓小陳再診一次。”
花甲老人點點頭,跟著前麵的人有樣學樣,起身坐到秦陳麵前,伸出手,灰白眉毛慈祥地彎起:
“來,小醫師。”
秦陳將手搭在他手腕上。
學醫這兩年,原主專精於針灸大法,診斷和方劑都學得一般,秦陳這段時間一直在惡補這方麵的知識。
首先是診脈——要先找好脈位,再來看對應的脈象,才好確認病因所在。
有些病表現出來的症狀相似,若不診脈,不能確定病因,自然無從下藥。
啃書的這段時間,秦陳沒少掉頭發。
這個時代的書籍,對她一個現代人來說,雖不算晦澀難懂,也還是很大程度影響了她的背誦。
為了方便記憶,秦陳把這些書硬啃完,總結了一套口訣。
像什麼“左寸心經與小腸,關部肝膽正相當”,“心煩狂躁言語狂,小便不和舌生瘡”啦,還有“短縮縮,喻如龜,藏頭縮尾脈中推”啦……1
說是口訣,其實仍舊堪比老太婆的裹腳布,但沒辦法——醫學就是這樣複雜繁瑣。
稍有一絲不同,就又是一個知識點。
口訣寫下來,蘇葉也看了,秦陳被她誇了一通,然後看著她認認真真抄了一份過去,說要留著時時溫習。
秦陳自愧不如。
她收斂心神,仔細感受。
脈位不僅有橫分的寸、關、尺三部,浮、中、沉取也是脈位。經過半天的練習,秦陳已經能夠很快分辨脈位。
不同脈象代表的信息她也背過,但始終難以保證百分百準確地將所摸到的脈象和理論知識對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