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畢業生分配(1 / 3)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正是改革開放小有成就的時候,也是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十年的開端。因為家庭聯產承包製促進了農業大發展,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推動了工業與城市的發展,中國的經濟開始駛上了快車道。

東橋鎮位於南溪市的南部,省道、國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所謂要致富,先修路,因此,東橋鎮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具備了致富的條件。不僅如此,東橋鎮的東麵緊鄰南水,水源充沛,生產、生活的條件均是一流,適宜生存。

跟其他鄉鎮一樣,東橋鎮的中心街區分布著鎮政府以及駐守在東橋鎮的一些其他政府部門的派出機構或分支機構,諸如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稅務所、糧管所、郵電所以及供銷社等等,再就是鎮裏的中學與中心小學以及“兩院”(衛生院與敬老院)。這些部門與機構裏的工作人員均屬於吃“皇糧”的公職人員,當然,像駐守在東橋鎮上的兩家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也可以稱得上是吃“皇糧”的,而且有時還要優越於那些正統的“公職人員”。

南溪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每年都要為國家輸送大批的“秀才”與“舉人”,而這些輸送出去的“秀才”與“舉人”最終又有一部分是出口轉內銷,被各級畢業生分配部門“遣返”回鄉,支援與參加家鄉的建設,尤其是近幾年來更是如此。

所謂僧多粥少,這“人才”越來越多,而“鐵飯碗”畢竟有限,造成了一種供不應求的局麵。以前,高校與大中專學校的畢業生一般都是由國家統一分配,現在人才多了,國家便建議畢業生分配進行雙向選擇,同時鼓勵畢業生進企業或者到邊遠的鄉鎮去支援山區建設。這當然不是眾多學子們的理想。城市多好!收入也高,待遇也好,生活條件又優越,高樓大廈、燈紅酒綠的,到處閃爍著青春氣息,這才是青年們的向往所在。

這一年的秋天,和往年一樣,東橋鎮又迎來了一批“新鮮的血液”——高校與大中專畢業生。其中,鎮政府裏麵進了三位、中學進了兩位、中心小學進了兩位、衛生院進了一位,這是分發“鐵飯碗”的主要單位,其他單位因為是垂直管理,不在這一分配係列。有些單位也無力接收,畢業生也不願意去,比如像糧管所、供銷社這兩個單位,一個是“賣糧難”,一個“全民經商”,造成這兩個單位形同虛設,岌岌可危,靠政府“救濟”過日子,誰都能體會到他們的難處。

這批“新鮮血液”之中,林茂根和薑彩雲是同一屆的南溪師範專科學校的畢業生,一男一女,如今被同時分配到東橋中學。男生林茂根讀的是政史,女生薑彩雲學的是外語。兩個年輕人均來自農村,林茂根來自本市的羅溪鎮,薑彩雲則來自本市的河山鄉。這林茂根和薑彩雲雖然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屆的畢業生,但因為來自不同的院係,之前並沒有什麼交往,也並不相識,最多也隻是個熟麵孔而已,要說認識那也隻是從分配到中學裏報到之後才開始。

而分配到鎮政府裏麵的三個年輕人當中,兩個男生一個女生,男生賀文彬與女生鄧玉湘均來自南溪農校,另一個男生符躍華則是省農大的畢業生。這農校的畢業生還說得過去,專業對口,麵向鄉鎮,分配到鎮政府那也是理所當然,但農大的畢業生分到鎮裏就有點屈才的感覺了。不用說,這三個年輕人自然也是來自本市的鄉鎮,賀文彬跟林茂根是同鄉,也來自本市的羅溪鎮,鄧玉湘跟薑彩雲則是同鄉,兩個女孩子均是本市河山鄉人士,而符躍華則來自大山深處——田源鄉,是個樸實的山裏娃。

分配到鎮衛生院的是一個男生,名叫顧順昌,是南溪醫學院的一名畢業生,麵對這種嚴峻的分配形勢,覺得能分配到東橋鎮這樣一個國道幹線大鎮,已經不容易了,所以比較知足。估計符躍華也是這種心態,因此也就能夠安於現狀,心平氣和。顧順昌的老家在南溪市的湖崗鄉,位於南溪市的東南部。